有欣赏,也有排斥。
价值观不同。
【 在 fushia 的大作中提到: 】
: 标 题: Re: 大家不喜欢宝钗,因为她是面具人吧
: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at Oct 11 09:09:08 2025), 站内
:
: 我感觉ai比较客观
:
: 这是一个红学研究中核心且争论不休的问题。曹雪芹对薛宝钗的态度绝非简单的褒贬,而是充满了深刻的理解、复杂的矛盾以及终极的悲悯。
:
: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作者的态度:
:
: 一、表层:欣赏与赞美
:
: 从表面看,曹雪芹毫不吝啬对宝钗的才学、容貌和品德的赞美。
:
: 1. 容貌丰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是标准的美人相。
: 2. 才华横溢:诗才与黛玉并列,知识渊博,无论艺术、绘画、医药都能侃侃而谈。
: 3. 品行端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深得上下人心,被赞为“停机德”,是封建时代妇德的典范。
:
: 在这些层面,作者是持肯定和欣赏态度的。他塑造了一个几乎完美的“大家闺秀”模板。
:
: 二、中层:深刻的批判与反讽
:
: 然而,在赞美之下,曹雪芹通过精妙的笔法,揭示了宝钗性格中与本书核心价值——“真”相对立的“冷”与“伪”,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
: 1. “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判词是点睛之笔。“无情”是她的本质。金钏投井,她安慰王夫人说“不过是个糊涂人”,显得冷静到冷酷;柳湘莲出家,薛姨妈唏嘘,她却只在意“请伙计们酬谢”,毫不关心他人情感。这种对生命的淡漠,与宝玉的“情不情”形成尖锐对立。
: 2. “冷香丸”的象征:这是最重要的隐喻。宝钗从胎里带来一股“热毒”,需用“冷香丸”压制。这象征着她天生也有真性情与欲望(热毒),但必须用后天习得的冷峻的礼教(冷香)来压抑和伪装。她的一切“完美”,都建立在自我压抑和异化的基础上。
: 3. 场景中的反讽:
: · “扑蝶”事件:她在亭外偷听,情急之下却毫不犹豫地栽赃给黛玉。这是她罕见的“失态”,却暴露了在利害关头,她可以牺牲他人以自保的功利心。
: · “雪洞”般的房间:贾母见此大为不喜。这看似简朴,实则是一种对人情世故和家族温度的拒绝,是一种极致的“冷”,连最高统治者都觉得不适。
:
: 在这一层面,作者的态度是批判性的。他批判的并非宝钗个人,而是将她作为被封建礼教完美规训的产物来展示,揭露这种“完美”是如何扼杀人性的温暖与真诚。
:
: 三、深层:终极的悲悯与叹息
:
: 曹雪芹的伟大在于,他超越了简单的道德评判,对笔下的所有人物,尤其是“钗黛”,都抱有深深的悲悯。
:
: 1. 她同样是悲剧的承载者:宝钗的判词是“金簪雪里埋”,与黛玉的“玉带林中挂”并列。她同样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中的一员。她费尽心力维护的家族和秩序最终崩塌,她赢得了婚姻却失去了丈夫,守活寡终身。她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志向,最终落空。她的悲剧在于
: :她作为旧系统最完美的产品,最终也被这个崩溃的系统所埋葬。
: 2. 她是时代的牺牲品:作者清楚地知道,宝钗的“冷”与“伪”并非天性使然,而是那个时代对优秀女性的一种要求和塑造。她走的是一条社会规定的“正确道路”,并走到了顶峰,但这条道路的终点,依然是虚无和荒凉。
:
: 总结:曹雪芹对薛宝钗的态度是复杂的立体结构
:
: · 有欣赏:欣赏她的才华与能力。
: · 有批判:批判她所代表的压抑人性、追求功利的价值观,认为其“空”与“伪”,背离了“真”的本心。
: · 更有悲悯:悲悯她作为一个聪慧的女子,无法摆脱时代枷锁,最终成为自己所信奉的那套规则的殉葬品。
:
: 一言以蔽之:曹雪芹“哀其不幸,叹其不争”。
:
: 这里的“不争”,不是不争取,而是不向压制她的命运和规则抗争,反而选择成为其最得力的维护者。他通过薛宝钗这个形象,完成了一个双重的悲剧:一方面是个体真性情的悲剧(黛玉),另一方面是社会规训下“完美人格”的悲剧(宝钗)。后者因其隐蔽性和“正确性”,其悲剧意味
: 畛梁驼鸷场
:
: 【 在 Adaye 的大作中提到: 】
: :首先,曹雪芹对薛宝钗的态度,这个每个人理解恐怕都不一样。
: --
:
:
: ※ 来源:·
https://exp.mysmth.net·[FROM: 36.112.202.*]
--
FROM 223.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