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是这么个理,咱们还是请钱大师本尊说话吧
比如李商隐的锦瑟,公认难解,主流说法有两路,一是说悼念亡妻的,二是说义山一生总结
钱大师别处新材,说讲的是李商隐的创作体会,我是觉得有趣可以接受
问题是读者能接受几个?将来的文学史会这么写吗?呵呵
【 在 ferr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适合”约等于“不应该发生”,并不是不会发生。
: 钱锺书先生在《宋诗选注》里分明写道:“这在文艺鉴赏里并不是稀罕的症候。”
: 从古人各种著作里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从古人的诗里孳生出自己的诗来,把书架子和书箱砌成了一座象牙之塔,偶尔向人生现实居高临远的凭栏眺望一番。内容就愈来愈贫薄,形式也愈变愈严密。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发达到极端,可以使作者丧失了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性,对外界视
: ...................
--
FROM 112.4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