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红楼梦事实上有没有后40,作者至少欠一个重要的结论:宝玉到底会不会成长?这个成长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在前80回中,宝玉展示给我们的,都是他幼稚,天真,以自我为中心的一面。
直到八十回,他都没有真正的思考过,比如“文死谏,武死战”,他根本不懂他能想到的,别人同样能想到,但别人想到了之后,仍然去死战死谏了。谭嗣同不知道留下来会死吗?文天祥不知道不投降会死吗?
所以他的思考,都是极其幼稚的,可笑的是有人还吹嘘这种幼稚。
相比之下,黛玉和湘云都明白世界的残酷,懂得自己的处境,也不会如同婴儿一般,要求全部的关注爱护。黛玉从一开始的多疑,小性,患得患失到后来的对宝玉的信任,对宝钗的坦诚。她的心理有明显的变化。承认自己的不利地位,虽然她知道自己最后可能有遗憾,但她思考了这些问题,最后也会得到平静。
宝钗是山中高士,她的内心极其稳固,一直以来都有强大的内心力量。但她也有天真可爱的一面。她也会表现出对别人的关心和嫉妒。
而宝玉在前八十回。他没有理解为什么“鱼眼睛”们这么可恶;他也没有理解贾家后手不接危急对黛玉和身边的女孩子意味着什么;他参过禅,也为黛玉的诗流泪,但是他并没有真正地得到认知的延伸。他参悟到“各人得个人的眼泪”但即便这样,他也没有完全升华到专一的知己之爱,依然贪恋温柔。
作者欠读者的,就是宝玉到底会不会成长,在哪个环节上会成长。缺了这个环节,贾宝玉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人。只能是个废物和垃圾。
【 在 chunzai (春*斋) 的大作中提到: 】
: 《红楼梦》是作者为“闺阁昭传”、悼念几个“当日所有之女子”的笔墨,以迎春出嫁告终,一部童年回忆录。
--
修改:wwwsmthnet FROM 111.40.58.*
FROM 111.4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