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作者都是曹雪芹!
先在家谱里找到曹雪芹这个人再说吧。
【 在 halcyon 的大作中提到: 】
: 程高只是整理者。不过他们是基于较早版本的残本基础上整理的,因此思想和文笔跟前八十回有区别,而且他们可能也增补了一些内容。
: 这个有一个较硬的证据:
: 有些内容在(定稿)前八十回已经删掉了,但是后四十回又出现了。比如,袭人的原名珍珠,在后四十回反复出现。说明后四十回是早期的版本(珍珠和袭人是两个人),而修改后的前八十回把他们合而为一了。其他类似的还有紫鹃和鹦哥,巧姐和大姐。
: ...................
--
FROM 150.255.121.*
说到这个,作者为什么安排给黛玉的丫鬟改名紫鹃,想过吗?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halcyon 的大作中提到: 】
: 鹦哥和紫鹃也类似。前80回,鹦哥作为人名只出现在第3回,贾母将身边丫鬟鹦哥赐给黛玉。
:
: 之后,鹦哥就改名为紫鹃了(书里没写,但是脂批有注)。后面出现的“鹦哥”,都是黛玉的鹦鹉鸟。
:
: 可能作者也觉得两个“鹦哥”会让人混淆,所以就让丫鬟鹦哥改名了。
:
: 但是,后40回,鹦哥作为丫鬟又出现了好几次。程高作为熟读红楼梦的人,应当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只能是因为要忠于原著,不能改。
--
FROM 36.1.86.*
再多读读书,去了解一下中国古典文学中杜鹃的意象。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bajie0001 的大作中提到: 】
:
: 播主给想过了,娶了公主(崇祯妹妹)就成了驸马都尉必须紫色, 角色换了
--
FROM 36.1.86.*
本版有人天天鼓吹ai,给你看看ai的回答。
中国古典文学中“杜鹃”意象的意蕴解析
“杜鹃”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核心意象之一,其文化内涵源于神话传说、自然特性及文人情感投射的三重融合。以下从意象源流、情感寄托及典型作品三个层面展开分析:
一、意象源流与神话传说
1. 望帝化鹃的悲情原型
据《蜀王本纪》与《华阳国志》记载,古蜀王杜宇(望帝)禅位后化为杜鹃鸟,哀鸣泣血,象征冤屈与亡国之痛。这一传说奠定了杜鹃“悲苦”的基调,成为诗人寄托家国哀思的原型。
2. 自然特性与名称演变
杜鹃鸟别名“子规”“杜宇”“催归”,其鸣声似“不如归去”,春末夏初昼夜啼鸣,口腔红色被附会为“啼血”。李时珍《本草纲目》描述其“声哀切”,强化了哀伤意象。
二、情感寄托的多元维度
1. 家国之痛与亡国之恨
李煜《临江仙》“子规啼月小楼西”以杜鹃哀鸣隐喻南唐覆灭之悲。
文天祥《金陵驿》“化作啼鹃带血归”借杜鹃抒写殉国之志,与《过零丁洋》的“留取丹心”异曲同工。
2. 羁旅乡愁与思归之情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以杜鹃声渲染离愁。
晏几道《鹧鸪天》“声声只道不如归”直指游子思归之切。
3. 谪居之怨与个人失意
秦观《踏莎行》“杜鹃声里斜阳暮”以孤馆鹃鸣烘托贬谪孤寂。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暗喻江州司马的沦落之悲。
4. 伤春惜时与生命慨叹
王令《送春》“子规夜半犹啼血”表达对春光流逝的执著挽留。
三、经典作品的意象组合与艺术表现
1. 李商隐《锦瑟》
“望帝春心托杜鹃”将个人政治失意与杜鹃啼血结合,形成朦胧多义的悲剧美。
2. 杜甫《杜鹃行》
以杜鹃“隳形不敢栖华屋”讽喻君臣失序,体现《杜工部集》中的讽喻传统。
3.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千山响杜鹃”一反悲情基调,展现蜀地生机,体现意象的灵活性。
四、中西文化对比与意象独特性
与西方将杜鹃视为“春之使者”不同(如华兹华斯《致杜鹃》),中国文学中的杜鹃始终与悲情绑定,体现民族文化对“冤屈”“执念”的审美化表达。
结论:杜鹃意象的丰富性源于历史传说与诗人情感的深度交融,其“悲情内核”在古典诗词中不断重构,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情感符号。进一步研究可参考《唐诗意象研究》及《中国古典诗词意象论》。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bajie0001 的大作中提到: 】
: 啧啧
--
FROM 3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