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情僧”辩
大多数网友受后四十回和第一回中“情僧”影响,以为看破红尘做了和尚无疑是宝玉的最后结局,但这是明显的误解,与小说顶层设计明显相悖。
首先,第一回所谓“情僧”,分明是指“空空道人”而非宝玉:“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空空道人改自己名为“情僧”),改石头记(指石头所记内容,所以将庚辰本“改”字换成“录”)为《情僧录》)。”并无宝玉将来出家做和尚之意。
第二,主宰《红楼梦》人物命运的是警幻仙境中一个幻术高明的警幻仙子,“赤瑕宫神瑛侍者”和“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的宝黛也都是仙人道流,都是警幻处众仙女相识的“贵客”。如果宝玉看破红尘,也应做道士,决非和尚。
第三,第三回宝玉的“判词”《西江月》中“贫穷难耐凄凉”,“贫穷”就说明是个社会闲散人员。如果当了和尚,应改成“寂莫难耐青灯”。
第四,《红楼梦》主题是警幻,是道家思想,不是佛教思想警空。所以宝玉不应成为和尚。退一步讲,看破红尘出家做和尚,也不能算作有“花和尚”之嫌的“情僧”。
--
FROM 117.143.145.*
批语我从不看,乱批的。比如最有名的批语:
“雪芹泪尽而逝”就是假的。明明披阅“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这是“泪尽而逝”?
2是开玩笑,宝玉这时岂知自己是神瑛侍者?
【 在 wwwsmthnet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一个支持你观点的地方
:
: 还有两处你需要批倒
: ...................
--
修改:chunzai FROM 88.202.190.*
FROM 88.202.190.*
从流传下来的脂本来看,《石头记》被改过无数次,在曹雪芹之前可能已被吴玉峰、孔梅溪改过并分别题为《红楼梦》《风月宝鉴》。这一僧一道就不三不四,“僧”是摆设,只留一个道士也完全可以,好象是后人改过的,非作者初意。纵观全书,作者对和尚的描写都是反面的。
【 在 zipp 的大作中提到: 】
: 佛也好道也好,作者都不信,不过是借名避世
--
FROM 117.143.146.*
自从魏晋以来,佛道内容不一样了,一般不能合一,前者是空,后者是幻
道家追求长生不老,佛教四大皆空。国产不如进口烈
道教以幻为教旨,所以警幻仙子可幻变成可卿,一如白骨精一会幻变成一个老太婆,一会儿又变成一个老头子
【 在 zipp 的大作中提到: 】
: 故事情节可以增删,支线人物人设可以改,但立意不变,作者对世间绝望,需要出世,只是借佛道之名罢了
:
--
修改:chunzai FROM 117.143.146.*
FROM 117.143.146.*
《石头记》是后来脂砚斋为了避免政治敏感麻烦改的
【 在 zipp 的大作中提到: 】
: 空是佛家语,道人名空,本就模糊了佛道之别,后改名情僧,意思更明显了。红楼梦这的几个别名,石头记是本名,情僧录是出家人看出的立意,红楼梦是无欲修心只人看出的,风月宝鉴是儒家看出的,金陵十二钗是作者怜惜之本意
--
FROM 64.227.177.*
自《红楼梦》出版以来,看官都竟将第一回指石头上所记之文的“石头记”误认为书名。空空道人看了刻在石头上的文字,不可能有标题的。《石头记》之名是后人所加,曹雪芹根本不知道。曹雪芹在“悼红轩”中花了十年重新编辑后,将该书题为《金陵十二钗》。但书名“金陵”有“擦边球”之嫌,为当时的敏感词。出于保护此书或自己避免“文字狱”麻烦,“至脂砚斋甲戌阅再评,仍用《石头记》”,才将曹雪芹所定《金陵十二钗》书名改成《石头记》。这里“仍用《石头记》”这个“仍”字没着落,因为之前根本不曾有过这名称。显然是后人误会。脂砚斋应该是书商,他买下《金陵十二钗》后改成《石头记》,再根据社会上的关于“作者”曹雪芹的传说,写了一部分批语。从批语里来看,脂砚斋对该书作者和成书过程并不了解,传说而已。
【 在 zipp 的大作中提到: 】
: 未必,作者无才补天,在书中化玉入世做第三方,观察,记录,用石头记为名再恰当不过了,况且其他名字也不涉及政治。红楼梦之名归结于梦,就有主管感叹之意。风月宝鉴和金陵十二钗命名单薄不能总结全书
--
修改:chunzai FROM 117.143.147.*
FROM 117.14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