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个人见解,供参考。
1.用教委的视角去看。
往未来看,教育均衡的趋势很明显,这也是教委的KPI。什么是教育均衡?就是每所初中,都能有去好高中的,方差不能太大。如果你是教委主任,面对现在的情况,怎样才能做到呢?
1) 师资调整,动作就是集团化。
2) 生源调整,动作就是派位。所以必定会有“好学生”派去“渣校”。同时还要避免大规模的反对声音,所以你想想看,怎么把好学生派去渣校,大家接受底线更高?
2.用家长的视角去看。
看兜底学校是不是能兜住你的预期。
不同家庭,对“可接受”的初中,定义差别很大。比如:离家近、食堂好、有操场、班级小、老师严、校风严、名师多等等,很多。
重点是,找到自己可接受的特点,再去排查看这个片区的兜底校,是否适合你。
比如前面说的,进步小学一个班一半去56,这本身不是问题,可能那一半家长都最在乎离家近。换到德胜看看,去年开始德胜的兜底校不再是7中和西城实验,变成大几公里外的35中和西外,大概率要租房。如果你特别在意这个,德胜也不适合你。
再补一句,我觉得如果真的要挑学校,小学最重要,而不是初中。传统上的优质小学,以后更有价值。
--
FROM 222.13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