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等主观类问题是需要套路的,也就是答题规则吧。
很多人对答题规则就不了解,例如我一直认为主观题是回答自己的感悟,而不是作者的感悟(原文),假如原文就可以摘抄的答案,那么为什么要提问呢?跟答题者有什么关系呢?...我一直认为主观题就是考核答题者的思想境界而不是原文的,如果原文问“你的感想是什么?”,我真的是自我加戏,把自己当主角了,那答案就不知跑多远了。如果问“作者的感想是什么?”我就会从文章中摘抄或总结。
我最近才知道,语文主观题不是考自己的,是考作品的主观,从tokilltime所说“材料作文就是考阅读理解”,我才反应过来,写作要把自己摘出来,就是根据材料扩写,重复及编造材料的内容,肯定不跑题,肯定能拿分。
当年不理解这些,非要给自己加戏,把自己做为思想家或文学家,其实考的是文章,根本就没考你本人。
【 在 jellyfisher 的大作中提到: 】
: 高中时代我们教学效果最好的老师,其实反而是那个不讲答题套路的。他扩展的课外内容(文化苦旅,古文观止那些),加上他分享自己的生活片段(徒步河西走廊之类的文青活动)激发了很多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班级的平均分有大幅度提升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114.25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