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高考成绩在预期范围之内,但没有达到我当初介入的目标。孩子已坦然接受,反倒我时而耿耿于怀,但总体上还是对高考去魅了。
说回到家长深度介入的效果,我觉得是因人而异。
从我家孩子来看,家长深度介入的效果并没有多明显,顶多算锦上添花。事后反思,孩子总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自驱力很强的,不需要家长深度介入,遇到难题自己就能钻研攻克,在学校可以向老师寻求更专业的释疑解惑;一类自驱力不强的孩子,这种孩子就题论题,不知道举一反三,也没太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学校也不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家长深度介入顶多起到答疑的作用,效果聊胜于无,肯定远不及学校老师来的专业。
我家孩子属于后者,我虽然在孩子整个中学阶段的学习上做到了亲历亲为、深度介入,但未敢有寸功可言!从最终的结果来看,高考成绩是他自己的,我介不介入对他的最终成绩影响不大。高考那一锤子买卖既要有实力打底,也充斥着各种运气和随机因素。
拿数学来说,我在孩子身上下的功夫是很多的,基本上做到了凡是他让我见到的错题,我都重新做了一遍,找出他做错的原因,带着他总结规律,举一反三。但这样做的最终效果只能算是差强人意。原因是我所做的很多工作,他后来通过大量的课堂刷题也会慢慢完成。从最终的高考来看,我觉得自己对孩子数学成绩的提升连5分的贡献都没有。今年高考有道填空题,是求一个不规则几何体的体积,我曾分享过,就是一道小学水平口算级别的题目而已,解法不下十几种,但孩子就是把这5分给丢了,直接后果就是大学档次下了一个台阶。这种题目且不说它是否是小学水平,就算是高中知识,绝对是课内的。高中学习到立体几何求体积这个知识点时我也辅导过他,带着他推导棱台体积公式。考后我翻开其高中课本,棱台体积公式赫然就列在那儿!但他竟然没印象,考场上还是用自己的一套办法去处理,结果就是既浪费了时间又没算对。像这种情况,很难说家长介入究竟会不会起到效果。
每个人性格不同,对世界的认知和态度差异也很大。譬如我本人喜欢大量的记忆,当然还没变态到去背诵圆周率这种程度。我记忆的前提是我自己先要搞明白,之后记住它。经过这个过程之后就对这个知识不再怀疑,欣然收入囊中,变成自己的东西。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没必要从头推导,这就是对知识的信心或信念。我孩子恰不喜欢这种记忆,解决问题时,习惯于现场推导公式。比如物理弹性碰撞中的结论,我觉得没必要每次都从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开始列式推导,经过一而再的刷题复现,早就应该形成一种物理的直觉。对此我屡次提醒他,但他总有说辞应对,说是记住的不如现场推导的可靠。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牢记等比公式变形的各种技巧,这种记忆已经形成一种直觉,我孩子到高中都没掌握这项看起来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技能。其他像十字相乘因式分解、多项式除法,待定系数分解因式,利用平方和公式对任意数开根号的技巧,都是初中的知识积累,而且每次跟他讲起,基本上都跟上了新大陆一样,关键是反复几回事后仍然没印象。再如常见不等式、立方差和公式、杨辉三角,这些看似普通的技能,积累多了会在解题时产生一种直觉。我孩子在数学上远没有建立起来这种直觉。这些东西的积累没办法一一教之,只能靠个人兴趣。他倒是有个优点,就信学校老师的,解题就按老师教的套路来,老师怎么教他怎么学。这样的弊端就是,一旦考场上遇到不按套路的题目就会蒙圈、会打乱节奏。
我得出的结论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学习系统,有人的这个系统外壳非常坚固,针插不进水泼不进。至于家长深度介入这个问题上,只能怀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心态处之,其中因果贡献很难拆解清楚。有时间有精力有兴趣就多做一些,没有的话,不做也不会有大的影响。回头来看,让我说家长的介入真正能发挥作用的应该还是在小学阶段。
【 在 ocean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看你也算是深度辅导娃学习的,你觉得家长的深度介入有效果么?
: 孩子的高考成绩符合预期么?
:
--
FROM 114.25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