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我觉得是老师教的不好,老师要去论证标答
首先让学生作答,收集多种答案,然后一一论证,和学生讨论,最后总结标答的不同逻辑路线
几次以后,学生就会向标准路线靠拢
就是老师讲不透,10年不讲透,不如1个月讲得透透的
【 在 tokilltime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数学是靠天赋 不会就是不会
: 语文相比之下 其实还是努力可破的东西
: 只是很多人是前期欠账太多 后面来不及破 那也没辙
: ...................
--
FROM 114.254.174.*
应该是套路,是记忆,你那同学回答的内容肯定不是他的感悟,是提前知道了答案。
我的语文老师感觉不行,我高中毕业后都不知道答题是有套路的,老师为什么就不能直接告诉我们这就是套路呢?
谈什么感悟,谈什么意义,谈什么手法,都没必要。
把这些要素都列举出来,然后把套路列举出来,教我们连连线不是很好吗?
我媳妇语文考霸,结婚后,我媳妇告诉我,我才知道语文是有套路的,暗暗骂了老师,当年为啥不告诉我们本质?
我语文成绩算不错的,牢牢卡在80-85之间,卷面120分,实际我一直不知道该怎么答题,感觉写啥都行而不知道应该写啥,我们当年90以上就是语文学神了,多数人摸不到80分。
【 在 weiminglake 的大作中提到: 】
: 如果真那么简单,高考语文120+也不至于这么少了。
: 语文太难了。。。这东西真特么靠天赋。
: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我印象中特别深刻的一件小事是小学四五年级时候,具体什么课文不记得了,模糊印象是课文里有几句描述主人公穿着破烂,精神潦倒的表现,然后呢,老师提问,大概问的是这几句描写表达了什么,我被点名当时大概回答是“描述了主人公落魄、处境悲惨的境地”,我自认为完美了。接着提问了同桌,同桌回答巴拉巴拉一堆后,令人印象比较深刻的回答在最后:控诉了黑暗的旧社会,让相当多的百姓变得麻木不仁,让主人公变成活着的行尸走肉。被老师大为表扬。我擦,那个年纪打死我也不懂啊,同桌说的那一堆我听完了也是懵的,完全理解不了。这或许就是天赋吧。
: ...................
--
FROM 114.254.174.*
我和媳妇(语文考霸)结婚后,才知道语文是有套路的,我一直以为真要考我们的觉悟呢!气死我了
【 在 tokilltime 的大作中提到: 】
: 确实是老师教得不好
: 我现在才知道
: 我小时候习以为常的主要内容 中心思想 表现手法分析 原来很多人是没学过的
: ...................
--
FROM 114.254.174.*
对,可以理解
挑好老师就要提前规划,也需要付出,这些需要提前了解生态,有挑选意识。
我就比较后知后觉,也属于比较犟的,也会适度妥协。
娃小奥时,当知道“刷脸”的意思时,已经晚了...当知道要考什么时,已经考完了...跟当时疫情、禁奥也都有关联...最后补录进高端班,就很难了,名额少偶然性大,补录上之后发现没有名师班名额,那种班永远不会有补录名额的。
最好的资源就那么多,获取好的资源也很难的。未名湖做了不少功课,也走了弯路不是?能一直走在优选的路上,也很难。
【 在 Pandora 的大作中提到: 】
: 所以大家都努力挑好老师,挑不了好老师就挑好学校,因为好学校里好老师更多
--
FROM 114.254.174.*
阅读理解等主观类问题是需要套路的,也就是答题规则吧。
很多人对答题规则就不了解,例如我一直认为主观题是回答自己的感悟,而不是作者的感悟(原文),假如原文就可以摘抄的答案,那么为什么要提问呢?跟答题者有什么关系呢?...我一直认为主观题就是考核答题者的思想境界而不是原文的,如果原文问“你的感想是什么?”,我真的是自我加戏,把自己当主角了,那答案就不知跑多远了。如果问“作者的感想是什么?”我就会从文章中摘抄或总结。
我最近才知道,语文主观题不是考自己的,是考作品的主观,从tokilltime所说“材料作文就是考阅读理解”,我才反应过来,写作要把自己摘出来,就是根据材料扩写,重复及编造材料的内容,肯定不跑题,肯定能拿分。
当年不理解这些,非要给自己加戏,把自己做为思想家或文学家,其实考的是文章,根本就没考你本人。
【 在 jellyfisher 的大作中提到: 】
: 高中时代我们教学效果最好的老师,其实反而是那个不讲答题套路的。他扩展的课外内容(文化苦旅,古文观止那些),加上他分享自己的生活片段(徒步河西走廊之类的文青活动)激发了很多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班级的平均分有大幅度提升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114.254.174.*
偏理工思维的人会受到逻辑的误导,从而进入误区,回答问题有时就幼稚可笑。
做为老师,应该洞察这种分化,从而做一些逻辑性解释,这就是有经验的好老师。
【 在 jellyfisher 的大作中提到: 】
: 高中时代我们教学效果最好的老师,其实反而是那个不讲答题套路的。他扩展的课外内容(文化苦旅,古文观止那些),加上他分享自己的生活片段(徒步河西走廊之类的文青活动)激发了很多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班级的平均分有大幅度提升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114.254.174.*
如果没有教材答案,老师也不知道怎么作答,最初的老师都不规范。
而且规范,可能也是正规科班专业老师普及后跟随普及的。
我们英语老师就是念课本,枯燥得很。
语文也是念课本,除了念课本,语文还能教什么?我至今的认识也是贫瘠的。
【 在 weiminglake 的大作中提到: 】
: 山东教育尤其县域教育至少落后沿海其他省份20年。
: 小学时社办老师教的,初中是中专(或高中毕业)的老师教的,高中是大专(或电大)教的,高中还是县城最好的高中,这教育水平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尤其教语文的那些老师,除了会提高嗓门念课文外,啥都不是,照着答案(学生当然没有答案)都念不全的主,还指望这些老师教出啥优秀的文科成绩?
: 咱们那个年代被这些文科类老师坑的不轻(包括英语)。
: ...................
--
FROM 114.254.174.*
我用翻译软件翻译我的工作注释文字时,发现总是翻译错误。
多次尝试之后,发现是我的语序、用词、语法 均不够规范。
【 在 beautydog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的一点不差,是这么个情况,我记得我写研究生论文的时候,导师逐句给我修改,我十分汗颜,才发觉自己语文竟然这么差,基本的表达都不行。但高考语文分数竟然可以。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114.254.174.*
我也需要和孩子讨论这个问题
例如我家娃就是不用好词好句,反映的就是自然地自我代入了,觉得不是自己的东西,写出来虚夸或难为情。
其实即使是第一人称,写得也不是自己,是考题的需要,理解考题需要啥然后就写啥,老师说的“真情实感”就是误导,隐蔽设置了底层逻辑性的引导障碍,让写作人百抓挠心去挖掘自我情感,结果啥也写不出
现实就是用第一人称写别人的事,搭个戏台子演戏,自己的灵魂是观众,肉体在台上,灵与肉要分离才能恬不知耻地写好、写丰富
阅读理解也是这样
把自我分裂出来,训练一段时间,才能练出从容不迫毫无自我约束地叙事或议论
【 在 beautydog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点我之前也没想过,现在回忆起来,大多数理解成了自己的感悟了。。。我回去提醒孩子这个。
:
--
FROM 114.254.174.*
要大胆地编
【 在 weiminglake 的大作中提到: 】
: 哈哈,小小年纪,再加上现在这个社会孩子的阅历更单纯,哪来那么多真情实感的事迹。
: 基本上全都一个字:编。
: 看谁编的好,编的精彩,编的有意义。
: ...................
--
FROM 114.25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