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如何突破几何一听就会,一做就废?
找一道有代表性的题,解剖自己的分析思路,就是思路的惯性走向的问题。
【 在 weiminglake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本身初中学的就不咋地,以前也在论坛说过。
: 对于几何体我基本上用的都是解析几何来作答,但是这对初中孩子没啥帮助。
: 孩子的平面几何是一听就会,一做就废。
: ...................
--
FROM 221.223.196.*
不是练习的原因,是思维方式的原因。
【 在 weiminglake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啊,我在想是不是缺乏练习的原因啊,就给买了本万维几何。
: 可是她根本就不看,书放那里超过半年多了,灰都一层了,我估计买小绿本也够呛去做,愁死我了。
:
--
FROM 221.223.196.*
到你们这个层面,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启发,一堆牛人会有更丰富的思维方式,而周边的人也够层次能感知到。
【 在 Juicy812011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的时候动力也可能是周围环境带来的
: 一直觉得单打独斗环境下挺难的,尤其在高难度要求下,成功更不易,就像竞赛成绩一般都是成群结队出。
--
FROM 221.223.196.*
这是苦行僧的套路,行的话,先从自我思维找原因,做题是辅助。
思维为主,做题就是反馈思维;套路为主,做题就是丰富套路。
平时还是思维为主,时间紧迫就上套路。
【 在 weiminglake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理!
: 先有套路储备,才能谈能力提升。
:
--
FROM 221.223.196.*
你这个搞得挺深了,“通过正常逻辑给套路出来”是主动思维,是后天的思维锻炼,我曾尝试输送这种思维方式,我只是即时思考而和娃讨论过,远达不到你这梳理出来了的程度。主动性创建套路应该是后天培养的主要能力。
【 在 they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最近正好在辅导孩子平面几何的压轴题,进展还是比较明显的
: 说几个我的体会:
: 1、大部分的难题,还是能通过正常逻辑给套路出来的。所谓的正常逻辑,就是能根据条件里的信息合理推出做辅助线的思路。脑子好坏的区别,无非就是脑子好的能上来就作对,脑子差的需要多试两条。我跟我娃的智商差距在这里能体现出来...我上来就知道咋做,他有时候得做几条试试。我给他的办法就是帮他做了一个难题文档,把每道题“思考条件->联想知识->推断辅助线作用->尝试辅助线”的逻辑过程给他写出来了,差不多攒了几十道题。效果很明显。
: ...................
--
FROM 221.223.196.*
这才是高阶的学习方式
【 在 Juicy812011 的大作中提到: 】
: 学校就是一套体系,选人、训练、考试,换个考核法未必就比别人强。
: 周边的人能给带来不少动力,细心点都能根据自家几天回来的表现,推测出跟谁同桌了,是研究题类型或者疯玩型的都能感觉出。
: 有些好的数学课,老师讲思路,过程中提问,讲完一种,其他人可以说自己想法,老师跟着一起分析,评价好坏,这些过程是看书看标答学不到的,有些人优雅的想法是需要学习的,否则只靠自己的思路,不全面,难免某次考试限时中就卡住了,甚至曾经自己做出的题都会忘掉当时怎么想的。
--
FROM 221.223.196.*
怎么2条回复都卡掉了
--
FROM 221.223.196.*
氛围很重要,丰富的思维形式既可以引发自我思考,又可以验证修缮自己已有的思考。
有搭子,可以互相挑战,互相验证,趣味性也就高了。
【 在 Juicy812011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些场景下学习需要搭子,像校外课学校里都不弄,不考核,没老师同学关注的,又有几个能坚持下去。
: 校内找不到搭子就得回家家长硬着头皮上场了。
--
FROM 221.223.196.*
1、2、5、6是初中阶段的重点,3是高中阶段的,4可顺带生成。
主要是做同样的事,有一个内在思维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they所说的“用通常逻辑去套路”就是主动性思维。
回了1次看不到,再回一次。
【 在 weiminglake 的大作中提到: 】
: 以下是AI的回答:
: 解平面几何题通常可以从以下几种思维方式出发:
: 1. 图形分析
: ...................
--
FROM 221.22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