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讲讲六国论
学古文跟学英语是一样的
学英语课文是为了学单词语法用法
学古文课文也一样 积累生字生词 掌握语法
这样你到名胜古迹 看到个碑啥的
连蒙带猜大概知道什么意思
或者到庐山想起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横看成岭侧成峰什么的
显得自己不是个文盲
这就达到国家的教育目的了
你看高考不也就抽两段古文让学生翻译理解一下
也没说考出花来
指向还是很明确的
【 在 almondwu 的大作中提到: 】
: 哈哈,所以就回到楼上的问题: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习千百年前古人的一篇文章究竟想从中学什么?
--
FROM 142.179.74.*
对啊 要求很低的
国家也没指望学出花来
毕竟古迹还是挺多
高中毕业别像个文盲就行了
【 在 almondwu 的大作中提到: 】
: 听说读写,古文就占个读。
--
FROM 199.119.235.*
靠简体字能蒙出来不少
凑合用了
【 在 FLYBBS 的大作中提到: 】
: 感觉不如学点繁体字,起码能看懂。
--
FROM 199.119.235.*
不要杠…也不要洗……要尊重事实……
非兵不利战不善?也就看苏洵骂皇帝骂得好,所以他说瞎话大家也装没看见。赵魏韩听了这话棺材板都按不住。伊阙之战二十多万联军死都死了还不算数,好惨哦。长平之战赵国被坑那四十多万,这叫非兵不利战不善是吧……
燕国虽小而后亡?你看看地图 燕国在哪里,你就明白它为什么后亡了。中间隔着赵魏韩呢好吧。
顺便 苏辙也写过六国论的,上来就说当年魏韩苦守边界,你们几个大国躲在后面,亡了活该。那么,魏韩到底是打得过秦国还是打不过秦国呢?打得过,然后闲着没事割地求和玩?
苏洵和苏辙一家子,写的东西截然相反。你要是看见古人写点啥就信,那这俩你打算信谁呢?
况且,秦灭六国的过程属于古代知识分子的常识部分。你不知道六国怎么无的没关系,北宋的皇帝大臣们肯定是知道的。
明明因为打不过,所以要妥协,到了苏洵嘴里就变成因为妥协了所以打不过。苏洵牛逼就在这里:我就瞎编了,你们能把我怎么地吧,反正骂也骂了,眼球也赚到了,痛快了。
说到这里,还是要强调一下学古文搭配历史背景,文史政不分家,割裂开来学古文容易跑偏。
【 在 ld2020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我看来,苏洵所持“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观点,首先是得站在六国是一个整体上讲的,而非单就某一个国家,即致六国皆亡的原因并非“兵不利,战不善”,主要在于“赂秦”带来的坏处。也就是在论“坚持抗战”和“割地求和”的问题。苏洵为了论证自己的“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观点,需要论证并且已经论证了:
: 1、赂秦(割地求和,以地事秦)的事实有没有?(有啊—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这样做会导致破灭的道理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2、非兵不利、战不善(白话就是,非武器不精良充足、仗打的不好),为什么这样讲呢,除了人们熟知的事实外(这根本不需要论证啊,六个国家大都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继承者,积累了那么久,国防军工力量显然是有的吧,所以根本不需要论述“兵之利”),那是因为战不善吗?(个别的,局部的战不善肯定有,但六国中有也有几个坚持打的,打的不错的,结果有效果啊,向使六国皆然,会是怎样呢?)苏洵举例论证:“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3、如果有不赂秦,也灭国的怎么解释呢?苏秦拿出齐国举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 4、六国中,有两个(燕赵)开始不坚持抗战义不赂秦而后亡,有一个始终不赂秦的齐国因为五国赂秦亡而最后亡: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这种论证还不够吗?
: 6、六国灭亡,都是因为“赂秦”吗?(苏洵说不是,但“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 苏洵在一篇不足600字(翻译成现代文大概得800字左右,恰好是中学作文字数之限)的古文中,鲜明的提出论点,运用了种种论证手法(理论分析、设问反驳、举例子,列数字,作假设,引用名人名言——尽管可能是自己编的一句话—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用了比喻、对比等写作手法,描述生动,用辞典雅,思想健康(坚持抗战、反对求和),文章结尾发出倡议。但凡对中学作文有了解的,这不恰是现在中学考场议论文之模范吗?!苏洵《六国论》作为古文名篇,流传千年,近四十年来都是中学课本必修必背之篇,自是有道理的。
--
FROM 142.179.74.*
你要是真想学他
就得把他的历史背景和写作目的一起学了
而不是看见个古人写的东西就觉得写得对
我要是不跟你解释这么多
你是不是还觉得这是议论文典范?
哦现在终于改口叫文学作品了
可以的有进步
一个为了吐槽而瞎编的东西
你拿这个当议论文模版?
OMG
中文的议论文死绝了吗轮到它来当模版?
【 在 ld2020 的大作中提到: 】
: 请不要跑题,苏洵的《六国论》一直是被当作文学作品而被人们传颂,而不是史论。非得要求他文史合一?要说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一篇《六国论》,自可以反驳之。从议论文写作的视角,解读苏洵《六国论》哪一点不可取?哪里没有体现对自己论点的论证?再者说,我是在讲跟着《六国论》学作文,而从没有说怎么学古文吧?
--
FROM 199.119.235.*
我前面一个贴有总结段落大意
你往前翻翻
我懒得再贴一遍了
这篇文章从结构来说就在不停重复论点
因为我对所以我对
这样
作为议论文是很失败的
你看我最开始都不提史实问题 只说结构
因为它结构已经很离谱了
这文最值钱的就三句
第一段睁眼说瞎话 妙
中间秦兵又至矣 妙
最后一段明晃晃骂皇帝不如亡国之君 更妙
凭这三句千古流芳也当得起了
【 在 FLYBBS 的大作中提到: 】
: 换句话说,语文就是只要表达清晰明了,没人注意的小细节瞎编其实无所谓。
: 语文的目的是用来说服人,这里也包括骗人。。。
: 换句话说,语文就是知道在什么没人注意但是重要的地方编瞎话。
--
FROM 199.119.235.*
不是 你先想想你为什么要学古文……
想明白了咱们再来讨论
【 在 ld2020 的大作中提到: 】
: 中学议论文没死绝,你给大家贡献一篇可以当做议论文模板的?现代文太多,你给推荐一篇古文让我们见识一下。
--
FROM 199.119.235.*
看一下每段大意,还是很容易识破的
看不出来的原因可能有两点
一是总结核心信息能力差,容易被枝节的东西分散注意力
二是不熟悉议论文的逻辑和结构
举个简单的例子
“这板上的ID吵文科话题吵不过我”
“2020是板上的ID”
“所以2020吵文科话题吵不过我”
这就是个看起来像论证实际上并不是论证的东西
因为它论证的逻辑是默认第一句是真理
后面两句看起来像论证
实际上是换个方式重复第一句
苏洵玩的就是类似的游戏
【 在 FLYBBS 的大作中提到: 】
: 所以这篇文章高就高在,结构上撒谎,还不容易识破。
--
FROM 142.179.74.*
对
信了得永生 不信下地狱
然后从这两句开始发散一大堆教义
要是回头问他为啥这两句一定是对的
就熄火了
【 在 FLYBBS 的大作中提到: 】
: 其实传销,传教也是这个套路。。
- 来自 水木说
--
FROM 142.17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