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想到一个哲学问题,我们平时做人要不要遵循“镜子原则”
康德在判定一个行为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是根据人的行为的逻辑一贯性加以理解的。
康德把它归结为道德律的这样一种表达形式:
使你的行为准则成为一条自然法则。
就是说,在具体实行中,你试想一旦把它普遍化,它会导致一个怎样的自然后果———是自我取消还是自我维持?
要是自我取消那就是道德行为,反之则不是。
这是对道德律的一种“自然淘汰”的理解。
康德从中提炼出了一些日常的道德规则,并且举了四个例子来加以证明。
第一个例子就是“不要骗人”。
一个人做生意,童叟无欺,这就是我们一般说的诚信。
他的这种行为是值得赞扬的,但还不一定是值得敬重的,因为商业诚信是带来利益的。值得敬重的是什么人呢?他能把“不卖假货”当成一条道德原则来遵守,以至于哪怕他的店子倒闭也不卖假货,那么这个人的行为就值得敬重,是道德行为。
第二个例子就是“不要自沙”。
康德认为人不去自沙是人最基本的求生本能。但是有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非常痛苦、甚至是生不如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不自沙,坚强的活着,那他的行为就是值得敬重的,他的“活”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行为。
第三个例子就是“发展自己的才能”。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应该发展自己的各方面的才能,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而是为了完善自己,将其作为自己的义务,这也是道德行为。
最后一个例子就是“帮助别人”。
你要帮助别人不是为了回报,而是一种义务,这也是一种道德的行为。
--
FROM 218.30.113.*
我也同意这个太过于理想。
不过,用来做一些规范的推定还是有意义。比如,虽然法律左右不是绝对的,但是立法应该符合基本的自然法原理,就是这个意思。
执行层面上,只能根据实践来保证相对合理性。
【 在 flyingworm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这恰好反应了康德认识的历史局限性
: 普遍联系永恒运动,不论是个体的人还是整个人类,认知是不断积累丰富的,在此驱动下,很难保持行为逻辑的一贯性,如果说连续性还不错
: ~~~~~~~~~
--
FROM 218.30.113.*
中年人社交法则,哈哈。赞!
【 在 cburst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应该想想有没有必要,如果采取措施能避免将来继续被“对待”,那就行动,否则就算了。
: 比如开车被陌生人别了,这种情况不反击也不会损害将来的利益,可以进行认知重构,比如碰到傻逼是正常的之类,这样不会内伤。
: 如果是被熟人“对待”,实力允许那就反击,免得没完没了。实力不允许的话,那就少接触。
: ...................
--
FROM 218.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