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new.qq.com/rain/a/20230607A04ZZI00“地铁上的哲学家”韩炳哲:对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提问和批判,答案仍在风中飘
iWeekly周末画报
2023-06-07 13:56:32发布于上海现代传播集团iWeekly周末画报账号
韩炳哲是德国新生代思想家。西班牙《国家报》(El País)誉其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他的作品被译成十几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
毛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世界哲学》编辑部,韩炳哲中文作品系列的审校专家。研究领域:现象学、早期近代哲学。译有《神学与科学的想象》《好奇心》《森林如何思考》等。
韩炳哲作品的主题都是对数字化、全球化时代的本源性洞察,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以哲学小品文的简练和犀利,照察当今社会情状和人类心灵,洞穿数字媒体时代的群体狂欢和孤独个体之镜像。我们邀请到了毛竹对韩炳哲新书《妥协社会》《超文化》《山寨》做评,通过她的文字了解哲学家视角下的对现代社会的观察和反思。
“乐观的难民”韩炳哲
韩炳哲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文学和天主教神学。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尔的论文获得弗莱堡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2010年任教于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2012年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
他很少言及个人经历,不接受采访。毛竹从《资本主义与死亡驱动》中的一段话发现了这位哲学家的“自我披露”。在书中,韩炳哲罕见地谈到了自己的生命道路,声称自己是个“乐观的难民”,22岁于韩国念完冶金专业,梦想德国的哲学、文学和神学,就脱逃到了德国。他甚至还透露自己德语学习的独异途径——“没有钱,充满困惑,几乎不懂德语……爱情成了适应新生活的最佳策略。如果遇到一个爱我的德国女人,她为了解我,了解我对她的看法、对她的感觉等等,就会听我说话,迅速教会我德语……到德国一年以后,我认为自己的德语水平已超过其他任何语言。”
然后,在一众白人、男人、哲人之中,韩炳哲成功了。
自从1994年题名为《海德格尔之心》(Heideggers Herz)、堪称学院派之非正统的博士论文完成后,韩炳哲以几乎每年一本批判性小册子的光之速度,迅速成长为当今西方文化圈子中最为当红的时髦哲学家之一。
他的师承极易辨认,海德格尔是其反复援引的精神导师,除此,柏拉图、莱布尼茨、黑格尔、尼采、福柯、德里达、列维纳斯、彼得·汉德克等思想者的踪影,帮助他构建了批判哲学的理论框架——现代性社会正在走向其伟大构想的反面,然而所谓正面与反面,本身也只不过是植根在现代性痼疾之中的一体两面罢了。
韩炳哲的书小,篇章紧凑,断语多而论证少,内容重复,读者可能感到疑惑,但其实是他刻意为之的写作风格。摆脱沉重哲学腔的清新文风,短小精悍的文字却深察洞识,切确而犀利的论述和诊断现实问题,这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马凌称之为“地铁上的哲学家”;但“韩炳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摘自中山大学哲学系杨小刚评论)”。
《倦怠社会》《透明社会》《爱欲之死》:为何现代人倦怠、内卷,又无爱?
如果说哲学就是对他者的爱欲,是思想与自我之间的相互映照,那么韩炳哲在《爱欲之死》中的批判哲学试图传递的核心思想正是在于如何在爱欲干涸、自我剥削、同质化的、全景敞视的透明社会之中重新创造爱(Die Lieber wieder erfinden)。
《妥协社会》《倦怠社会》《透明社会》与《爱欲之死》等作品已经将来自资本主义看不见之手的剥削现象和现代文明中普通人的倦怠、内卷、疼痛、无爱等现象用“生存论分析”(Daseinsanalytik)剖析得淋漓尽致,这也正是为什么他的每本小册子一经出版就迅速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原因。
《超文化》:全球化时代拼凑、混杂的状态
在众书中,《超文化》叙述了更为宏观的故事,它反映了韩炳哲的世界观。在一个四处为家实则无以为家的世界里,人们都是文化的观光客、旅行者,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和人格就成了一种拼凑、混杂的状态。
最近发布的Vision Pro不仅仅打破了现实中地域的界限,更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是超文化最显著体现之一
从字面上看,超文化似乎意味着更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然而因新技术而加速的全球化进程,正在去除不同文化空间之间的遥远距离,全球化的进程加剧和凝聚了这种作用,异质性的文化彼此相互重叠、相互渗透,紧紧簇拥在了一起,以至于时间也同样失去了边界。彼此去除了遥远距离的异质性文化产生了内爆作用,产生了所谓的“超文化”。“超文化”讲述的是一个过于“今天”的现象:在全球化蔓延的今天,文化本身反而变得岌岌可危,每一种文化都丧失掉了一些自身的特性,接受了来自异质性文化的一些特性。
曾经弥漫在柯勒律治《忽必烈汗》一诗中充满想象力的文化光晕(Aura)消失了,乘着飞机的现代人光速涌到了上都(Xanadu),却只发现跟自己过着几乎同样生活的异域之人——世界全然失去了内在性。
《仪式的消失》是其表象与结果。仪式能使生命稳定,仪式对于生命的意义,就像物体对空间的意义一般,比如餐厅的同一张桌椅以不变应万变的熟悉感迎接每天都在变化的人们,物体将生命固定在一个个静止的点上,生命则通过自身的独特性和重复性稳定自身。然而当今社会中生产的强制性,恰恰是破坏耐久与驻留的东西,消费是润物细无声地制造出来,强加于人的。
不断消费的转瞬即逝的物体也消磨掉了附着于物体上的古老情感,物与物之间古已有之的世界关联(Weltbezug)以及仪式中将人与人之间聚集共生在一起的符号性的实践联结,就这样丧失殆尽。
《山寨》《不在场》《禅宗哲学》:多重本质直观
韩炳哲几乎每一本简短精要的小册子都是对于现代性不同侧面的直观与批判,正如现象学的开创者胡塞尔总是试图将大钞票换做小零钱一样,对同一事物的不同侧写可以加深我们对于该事物的了解。不过与越兑换钞票面额就越小的胡塞尔不同的是,韩炳哲试图在《资本主义与死亡驱力》中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本质直观”。
韩炳哲作品中文版策划编辑胡明峰告诉我们,这些书封面的颜色没有特殊意义,但封面同色的书大致主题相近。红色的三本都关于中国、亚洲文化;黄色的三本有更广阔的社会学、人类学视角;蓝色的三本有关于个体和心灵的更多批判反思
韩炳哲指出,内在于资本主义不断追求利润与增值的现象之中的驱动力,本质上是一种“死亡驱力”(Todestrieb),它像癌症一样漫无目的地扩散,疯狂的生产与增长的繁华表象背后,终究抵不过是大梦一场的毁灭——“死亡驱力”意味着内在于资本主义的永恒的斗争,这是韩炳哲对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所采取的最为严厉的批判态度。
对于韩炳哲而言,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本身并没有力量/权力(Macht)承担寻求解决之道的任务,它毋宁说只是现代社会中的各种麻烦的制造者。在《不在场》《山寨》与《禅宗哲学》等作品中,韩炳哲似乎将脱困的可能性,信靠在了遥远的东方文明的异质性传统之中。
他直接借用了海德格尔关于在场与不在场的著名区分来阐释这两者:所有在场者都是现成在手的、僵化的、必须要落实到无可怀疑的确定性上的东西,它们是西方人思维最终的落脚点,这种过于实体化和主体化的本质性思维方式根本无法想象东方文明中非概念化诸如“空”(Leere)、“无差别”(In-Differenz)和“不在场”(Abwesen)等非本质性的思维形式,更不要说那些充满机锋的诸如“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贵图天下太平”抑或“我就是我,我就是你”的禅宗公案了。
在韩炳哲笔下,古老的中国文明并不会以“山寨”为耻,也不需要以“山寨”为耻。在文人画的例子中,借用和挪用的手法从来都是光明正大的行为,层层叠叠临摹与复写的绘画过程,反而成就了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推进器,拘于物(既有的水墨宣纸、山水题材、谋篇布局)而不拘泥于物。同样的题材和画面布局下,某个时代被鉴定为真迹的画作往往又会在后来的时代被鉴定为伪作,以至于任何一位大师的作品集名录,总是不断发生着变化——大师和山寨他的大师一样,都是大师。正因由此,韩炳哲的考察才会得出“如果西方世界认为山寨不过是欺诈、剽窃和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那么它将永远无法企及山寨中固有的创造力”的最终答案。
“越努力越幸运” 的泡沫化
然而面对无孔不入的全球化进程与现代性社会这座庞然大物,对于同样处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的我们当代中国人而言,真的存在某种最终的答案吗?在1960年代成长起来的鲍勃·迪伦笔下,答案永远只是在风中飘摇的虚无缥缈之物,假装失明者回转过多少次脑袋都会假装什么都没有看见,问题是沉重的,答案是轻佻的,这是凭借这首歌词喜提诺贝尔文学奖的鲍勃·迪伦深刻的反讽,也是1970-80年代成长起来的我们这届中老年人的坚定信念。
韩炳哲作品中文版策划编辑胡明峰告诉我们,韩炳哲小书都可以大致归入三类:社会批判(针对新自由主义)、文化寻根(植根于东亚文化)、心灵叩问(数字时代的存在主义)
半个多世纪过去,韩炳哲的批判哲学只是一针见血地戳破了当代人“越努力越幸运”的小确幸版本的肥皂泡沫,绩效社会的审慎魅力永远在于没有底线和不见尽头的自我压榨,至死方休。
爱欲干涸、追求绩效,又极度自恋,这既是每个当代人的必然宿命,也是群体内卷的无意识后果,最终整个社会会变得全然均质化,异质性不见了,社会透明了,人人都似乎有个性,人人又都是所有人,这是整个现代性道路辗转运行的必然结果,也是韩炳哲笔下“相同者的地狱”(H?lle des Gleichen)。
它的成因来自于哲学、社会和政治之间诸般权力无孔不入且环环相扣的交互作用,血肉之躯的我们就算回转多少次脑袋都难以看清其全貌,唯有挤出“因果不空,唯业随身”的一声轻叹——所有想要从韩炳哲的小册子之中提取出任何人生指南的我们的朋友们啊,答案仍然在风中飘摇。
内容源于 《Modern Weekly Reading Life 周末画报书评》
作者 — 毛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修改:hotpear FROM 27.38.228.*
FROM 27.3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