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天末尾,《乐夏3》开播,由马东、张亚东、大张伟、彭磊等人组成超级乐迷团,集结了27支不同风格的乐队。
张亚东在舞台上扫响琴弦,熟悉的一切都回来了。
提起张亚东,让人不由自主想到在前两季《乐夏3》中,每每在点评乐队时,他那句“特别好”。
而今看来,这句“特别好”是他面对外界时的一层保护膜,后面还有“但是”,不过他已经不想开口。
其实在最初《乐夏》录制过程中,他也有表达过愤怒。
当时有一位专业乐迷强烈表达对某个乐队歌词的喜爱,完全忽略音乐性。
张亚东颇为不满,他按捺不住地说:
“对于我来说这首歌非常一般,完全没有听的必要。不要说什么大象爱大象,蚂蚁爱蚂蚁,音乐就是音乐,音乐有它自身的美,音乐是有门槛的……”
此番言论一出,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
张亚东作为一个长年离群索居、默默无闻的制作人,初次体会到被舆论围攻的滋味,不太好受。
从那之后,张亚东选择闭口不谈,几乎面对所有乐队,他都选择用一句“特别好”遮盖一切。
他言不由衷,他不愿再次被误解。
这种脾性,也许要追溯到他的少年时期。
张亚东是从山西大同县城走出的文青,推开家门就是黄土高坡,母亲是晋剧演员。
他自小在艺术家庭长大,耳濡目染。
张亚东从小喜欢画画,8岁开始学大提琴,13岁辍学后,在大同歌舞团学习编曲、管弦乐,练就一身音乐才能。
他跟着剧团下乡演出,没有招待所,每个乡亲领几个人到家里吃饭。有时缺人,他就上去跑龙套。
马车来拉整个剧团的行头,所有行头装在一个木箱子里,人坐在马车里面。
张亚东清晰地记得,有次到乡下演出时,经过一条刚下过雨的河,整个马车都陷在里面出不去,剧团的人一起下来推车。
他从小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在大同歌舞团,他不善交际,每天自己抱着吉他弹琴、抄谱、扒带(把音乐中的每种乐器分开记谱)。
1988年,19岁的张亚东被调到矿务局文工团,他全身心投入到音乐学习中。
“练琴的时候感觉好神圣,古典乐像心跳一样平静,让我意识到音乐中是有一种仪式感存在的。”
旁人也发现了张亚东的天赋,在没有任何人的指导下,他三天就学会了五线谱;别人打架子鼓,张亚东看2分钟,就能打出同样节奏的鼓点。
出去演出时,张亚东经常担任伴奏,一个人同时弹奏高中低三个键盘,相当老练。
他整夜泡在工作室里,常常靠一罐可乐、一盒烟和一个面包来提神和解饿。
在文工团时,张亚东每个月只能拿到70元的微薄工资,他只能跟同事借钱买个面包果腹。
那段经历,让张亚东始终对现实与物质,有着理性的认知。
最困扰他的不是贫穷,而是身处之地的闭塞。
在山西大同县城,出门就是黄土高坡,大家认知的天花板还是传统民乐。
彼时正值90年代初,流行乐、摇滚乐风靡中国,张亚东却没有太多大施拳脚的机会。
一场为音乐的出走,即将开始。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https://mp.weixin.qq.com/s/5hS4yGSMaC189ShuYnWG9g: 张亚东的名字,与太多人有所交织。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华语乐坛,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存在。
: 他先后为窦唯、王菲、朴树、莫文蔚、许巍、李宇春、刘若英等人制作专辑,是内地最重要的音乐制作人之一。
: ...................
--
修改:hotpear FROM 59.37.8.*
FROM 59.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