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哪个国家的绿卡最难拿?
美国?英国?德国?
答案可能出乎很多人预料:
最难拿的绿卡,是中国的。
一位在中国居住多年的外国人说,自己为了拿到中国的永久居留权,光是收集各种文件
就花了一年时间。
据统计,从2004年至2018年,中国共向外籍人士发放7356张绿卡,平均每年不足600张,、申
请成功率也不足百分之一。
第一位拿到绿卡的外国人,已经成为了传奇。
她叫寒春,曾是美国备受器重的核物理学家,但却在中国,养了一辈子牛。
图片
「01」
1921年10月20日,美国芝加哥,琼·辛顿生于一个颇有名望的家庭。
她的祖母是《牛虻》的作者伏尼契,祖父是数学家,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则在进步学
校教书。
这个颇为富有的中产家庭,为女儿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着最好的条件。
图片
而琼·辛顿似乎继承了家族的所有天赋。
只不过她的兴趣不在文学,而在于理科。尤其是物理。
她的整个少女时代几乎称得上顺风顺水,从来没有为学业发过愁。
就这样,她顺利进入了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诺贝尔奖得主,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恩克里
?费米。
是费米最看重的女学生,也是杨振宁的同门师姐。
1942年6月,美国陆军计划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计划,被称为曼哈顿计划。
费米亲自举荐,让23岁还在攻读博士的琼·辛顿,成为了曼哈顿计划极少数的女科学家
之一。
那个年代,美国科学界可谓群星闪耀。
一群天才的全情付出,历时3年,耗资20亿美元,于1945年7月16日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
第一次核爆炸,并按计划制造出两颗实用的原子弹。
琼·辛顿为能有这样的研究成果雀跃不已。
这也意味着,她的学术研究之路,未来也将一片坦途。
但她做梦也没想到,就是她自豪的成果,有一天会成为她的噩梦。
「02」
1945年8月6日,3架B-29美机从高空进入广岛上空,其中一架正装载着刚刚研发成功的原
子弹。
3天后,装载另一枚原子弹的飞机抵达了长崎上空。
那年8月,美国军方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而参与研发原子弹的琼·辛顿,傻了。
从前顺风顺水,醉心研究实验的女孩从未想过——
自己参与的实验成果,会让十几万人伤亡,成千上万人流离失所,永远失去健康、家园
、和平……
而一切已经没有回头的余地。
思前想后,内心不安的她加入了游说,要求美国当局制定法律,限制这种武器的使用。
最终,他们成功了。
琼·辛顿回到学校继续学业,但是2年后,新一年的奖学金发到她手中时,她发现,自己
的奖学金来自美国军方。
此时,她才终于发现:只要自己在这里做一天研究,他们所有的成果都不只是科学,而
事关政治、战争。
“就像是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信念的崩塌,让琼·辛顿渴望离开。
可是她能去哪里,哪里才能有她的容身之所呢?
「03」
一封来自中国的信,远渡重洋到了琼的手中。
“我在中国,看到了以前从未见过的场景。这里就像一个乌托邦……”
来信者是琼的旧相识,中文名字 阳早。
阳早生于美国,长于美国,家中是农场主,毕业于名校康奈尔大学农牧专业。
但是年轻热血的他一心参军,想要为反法西斯事业做出贡献。没想到他报名参军前,二
战结束了。
于是,在读了一本《红星照耀中国》后,他卖掉了农场的牛,出发前往中国。
辗转到达延安后,因为畜牧专家的身份,被分配去了农场养牛。
内战爆发后,阳早跟随延安的大部队转战,当时的他也有一个光荣的任务:和他的同志
们一起保证30头牛的顺利转移。
真正看到中国军民奋战场景的阳早,被深深震撼了。
于是,他希望自己喜欢的人也能来到这里。
迫切渴望逃离核物理和美国的琼,来到了中国。
这个决定也改变了她的一生。
从此,琼·辛顿消失了,有的只是“寒春”。
「04」
1948年,寒春来到了延安。
战后的延安一穷二白,没有了高级的实验室,没有了珍贵的实验器材,更远离了科技和
繁华。
但在寒春心里,这里很好。
“美国什么都有,他们用那些在那造原子弹。瓦窑堡什么都没有,只有战争留下的烂铁
,破刀,但他们用这些炼成人吃饭的锅。”
她住进了窑洞,她脱下了精致的衣裙,穿上了破旧的棉袄。拿起扁担、锄头,在延安扎
下根来。
也是在这里,她和阳早结婚,组建了家庭。
同时,她开始跟随身为畜牧业专家的阳早一起养牛。
这个牛,不是普通耕地用牛,而是奶牛。
当时国内物资极度匮乏,牛奶对于大家来说是个奢侈品。
寒春认为,能够为改善这种状况出一点力,是比在美国造核武器更有意义的事情。
不少人感叹寒春太傻,大材小用。原本她将有更高的成就,更光明的前途。
但是所谓得与失,成功的高度,寒春自有她衡量的标准。
「05」
或许我们已经很难理解了,那时纯粹的理想可以支撑着一个人走过穷苦的岁月。
寒春来到中国后,美国国内对她的非议从未停止。
有人说她背叛了国家,有人笑她傻。
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对于寒春的指责更是甚嚣尘上。
“一定是寒春窃取了美国的技术。”
甚至杨振宁也曾当面问她,是否曾参与。
寒春回答:“我没有参与,中国自己就能造出原子弹。”
她说的是实话,她将自己的智慧、学识、时间全部投入到了奶牛饲养中。
那时候中国养殖奶牛的技术还很落后,寒春就张罗着搞机械化养牛、奶牛胚胎移植。
“我想让大家都喝上牛奶。”
这个朴素的愿望,让她在异国他乡度过了一辈子。
在这里,她结婚生子。在这里,她找到了一生的幸福。
她的孩子,都将中国当做自己的家。
她的儿子回忆,小时候妈妈曾试图教他们英文,但他们当时沉迷于陕西话。
后来,寒春的大儿子还参与了上山下乡。
作为外国专家,他们明明可以搞特殊,但是寒春阳早夫妻俩从来要求:跟大家一样。
这对外国夫妇,带着孩子过着别人眼中的苦日子,却让孩子学会了最宝贵的一课。
「05」
寒春和阳早的爱情,没有美剧里的曲折离奇,他们更像是天生应该在一起的知音。
开始寒春答应阳早的求婚,其实半推半就。毕竟,她只喜欢搞研究。
但是两个人却像是天生应该在一起。
曾经的寒春,在美国滑雪、骑马,享受生活。
到了延安,和阳早一起的生活,没有了这种“享受”,但两个人一起养牛,却也甘之如
饴。
两人一起去美国出差,看到什么先进的技术,回来就自己画图纸做出来。
他们对自己不舍得花钱,出差时两个人就睡在睡袋里将就,为了就是用有限的资金带回
更多先进的设备。
她为中国设计出在当时颇为先进的设备,帮助中国进入了机械化饲养奶牛。
研发改进的奶牛青饲料铡草机销售超过100万台。
他们在岁月中携手并肩,一同成长。
后来,他们有了一个自己家庭的小奶牛场。
夫妻俩每天清晨,就一起沿着一条小路去看自己养的牛。
2003年12月,阳早去世。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在这片土地,但直到离开也并未有一张属
于他的身份证。
丈夫离开后,寒春依旧每天走着他们曾共同走过的小路,去看看他们的小牛。
因为丈夫临走前,不放心的还是他们养了一辈子的牛。
图片
2004年,寒春领到了第一张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成为中国绿卡第一人。
2010年,她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她爱了这片土地一辈子,也真的就在这里结束了一生。
她与丈夫一同被葬在奶牛场的一颗树下。
在异国终其一生,无名无财,她可曾后悔?
记者这样问她,她只答了一句话:
“我从不后悔,我参与了20世纪最伟大的两件事情——原子弹和中国革命,这就足够了
。”
这一生,她走过的路已经足够精彩。
这一生,她获得的远比金钱更多。
对你我而言,生活没那么糟糕,可能有一半得归功于众多如寒春一般,满怀信念走过平
淡一生、沉睡在无名之墓中的人。
--
FROM 113.116.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