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一步开始进入瓦工的世界了,我这的包立管只有卫生间一处,就是那两根下水立管。这里以后是淋浴区的范围,墙上是要贴瓷砖的,所以包立管的工艺就采用了轻体砖砌筑+水泥砂浆抹灰。
既然进入了瓦工的程序,就要开始跟水泥、沙子打交道了。上次亲手和水泥还是在上大学做混凝土强度实验的时候,一晃七八年过去了,不禁让人有白驹过隙的感慨。现在装修用的沙子除了打地面和干法铺地砖之外,基本都需要过筛才行,因为里面总有些大大小小的石子,有的粒径会有2CM之大,如果在砌砖或抹灰的过程中碰到这样的大石子是非常头疼的。筛过的沙子和水泥按体积比3:1先干拌均匀,然后加水再搅拌均匀。对生手来说拌水泥是件力气活,用铁锨翻弄几下就会腰酸胳膊疼,但是掌握了发力技巧就会轻松很多,我总结的技巧就是下盘要稳,多用腿劲,腰和上肢不要做大幅度的运动。至于加水的量则又是一门学问,如果按照水泥砂浆的标号配置,那么加水的量是要严格按照水灰比来的,但在装修施工的过程中,水泥砂浆并不用于承重,所以和强度相比和易性就显得更重要了。因此加水的比例基本是按砂浆的“稀稠”程度来掌握。而对于不同的用途,砂浆的稀稠需求也不同,比如砌砖的砂浆要稍微稠一些,否则砖一压上去砂浆全挤出来了;而抹灰的砂浆尤其是第一道底灰就要稀一些,这样才能更好地和基层结合;贴墙砖的砂浆则需要稀稠适当,太稠了压不动不容易把砖铺平、砂浆也容易有空鼓,太稀了砂浆容易流坠甚至能把下面一层砖挤得鼓起来……
除了传统的用铁锨和灰的方法,我还尝试了类似使用成品砂浆的电动搅拌方法。筛沙子和干拌砂灰的过程和前面说的一样,拌好干灰后,用一个装防水涂料的那种大塑料里面放少许水,再把干灰加到桶里,边加边用电锤+搅拌器去搅拌。这个过程和油工搅拌腻子的过程基本一致,不过实践证明这样搅拌虽然能把砂浆拌得很匀,但效率还是比较低的,费半天劲只能拌出一桶,我自己DIY干得慢还能用上一会,如果是真正的瓦工师傅上手,没两下子就用光了。
说了半天和水泥,下面言归正传。开工之前先把轻体砖充分浇水润湿,无论是砌红砖还是轻体砖都少不了浇水这一步,因为砖吸水吸得很厉害,如果不事先用水浇透,砌筑时水泥砂浆里的水就会被砖吸走,造成水泥没有足够的水来进行水化反应,从而导致水泥砂浆强度大大降低。浇完水,我发现轻体砖的质地还真是很糟糕,甚至有手都能抠下一层来,如果不是考虑楼板的承重问题,能用红砖的还是尽量用红砖为好。轻体砖糟糕的质地也给以后的抹灰带来了一些麻烦,这些后面再表。
包立管的关键就是垂直,一是立管本身和地面垂直,二就是立管的阳角保证90°。立管的垂直理论上不难保证,只要在立管和两边原墙的交界处弹上两条铅直墨线,在砌砖的时候沿着墨线砌,同时每砌一皮砖用水平尺靠一下垂直,这样就能基本保证立管和地面垂直了。即便略有误差,最好是让砖略往立管内部倾,而不要往外倾,因为往里倾了以后抹灰、贴砖稍微厚点就找回来了,往外倾就没辙了。至于阳角的90°,就要用角尺来靠了,最关键的是第一皮砖,这一层对准90°,上面的就不会差太多。
砌砖的时候无非就是讲究错缝搭接、灰浆饱满。错缝搭接就是让每一皮砖的纵向砖缝错开,灰浆饱满可坑苦了我了。开始我本着灰浆饱满的原则,每个砖缝都要让灰浆能挤出来,结果就是效率非常低,往往一块砖要来回摆弄三四次才能达标。后来经瓦工师傅指点,在灰浆饱满这一点上不能太较真,稍有缺漏可以砌完砖再用砂浆填补,况且这不是做清水砖墙,以后抹灰的时候稍有缺灰的砖缝都能填上。就这样边砌边用水平尺和直角尺校正垂直,不满意的就拿下来重砌,一根立管花了我差不多一整天的功夫,要是让瓦工师傅来做,两个小时就搞定了。最后再交代一个细节,在立管和原墙交界处我都先用美巢墙锢刷了一道,这样可以增强水泥砂浆的粘接力,避免日后这个交界处开裂,如果没有墙锢至少也应该用清水稍微润湿一下。
立管包完,还有厨房的一根风道管要加固处理。楼房里厨房的风道基本你都是薄壁材料做的,这种薄壁材料涨缩系数比较大,如果直接在上面贴瓷砖的话,即便采取挂铁丝网之类的措施,在阳角处发生膨胀开裂或收缩挤碎瓷砖45°碰角的情况也非常多。有的人主张把薄壁立管拆了用红砖重新砌,我倒是觉得不必如此大动干戈,况且红砖重新砌起来的风道也常常发生风道和原墙、顶面之间漏烟的情况。对于这种风道,我一般是选一个不碍事的面,沿着这个面砌一层砖,这样一来风道的阳角就落在了新砌的这层砖上,大大减小了开裂的几率。加固风道的工艺和包立管差不多,甚至还简单些,也是先在旁边的墙上弹出铅锤墨线,然后把每块墙体砖像贴瓷砖一样背面抹上水泥砂浆贴在风道壁上。同样也是每贴一块要用水平尺检查垂直,用直角尺检查阳角方正。
篇幅所限,就先说到砌完砖,下一步的抹灰请听下回分解。
--
FROM 123.116.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