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Re: 我以为是小日本的口语差,没想到分分钟。。。
大败 我觉得是现代汉语形成期乱用 的结果。
古文里面,应该只有 某某大败 的用法,而没有 甲大败乙 这种及物动词用法。
【 在 KeymanHero 的大作中提到: 】
: 语言总有些不符合逻辑的地方,中文也不例外,比如:
: 好容易 = 好不容易
: 清华大败北大 = 清华大胜北大
: ...................
--
FROM 120.85.113.*
大败 vs 败
单个 败 不会有 多少逻辑困扰。
【 在 caihl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吧,比如败火?哈哈。感觉古文里也有败敌多少之类的说法吧
: 说文解字里败其实本意是:毁也
: “败”,初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甲骨文“败”字,像一只手拿着棍棒击打宝贵的“鼎”;金文把“鼎”旁换成“贝”。
: ...................
--
FROM 120.85.113.*
你找找古文里面 甲大败乙 的案例。
现代汉语才热衷 2字 词汇
【 在 caihl 的大作中提到: 】
: 大败里大字不就是形容败的程度么,跟单个败字意义没区别只是程度的区别吧
: 我败和我大败,只是程度不同吧
: 我败敌军和我大败敌军,也只是程度区别吧
--
FROM 120.85.113.*
thx
……
I see
我猜测古文 直接 “甲大败乙” 这种用法,应该没有,或者非常罕见。 而是 ”甲如何行动,大败乙。" 这种用法。
甲大败乙 这种在古代竖着写字,又没有标标点符号的时候,有断句问题。
比如 甲大败乙,扩地百里。 搞不好就断句成
甲大败, 乙扩地百里。
【 在 caihl 的大作中提到: 】
: 《左传》卷一百五十八:“左司马戌谓子常曰:‘子水公汉而与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还塞大隧、直辕、冥厄,子济汉而伐之,我自后击之,必大败之。’既谋而行。”《史记》卷四十:“顷襄王横元年,秦要怀王不可得地,楚立王以应秦,秦昭王怒,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战国策·魏策二》:“兵未出境,梁君、田侯恐其至而战败也,悉起兵从之,大败赵氏。”西汉 刘向 《说苑》卷十五:“吴行六十里而无功,王罢卒寝。果击之,大败吴师。”
: :
--
FROM 120.85.113.*
搜了下,古文还是有标点符号。 大概是没有成文规范。 (是否是始皇帝忘了规范这个。)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8556117670539313
近代的问题,是
满清的锅。
【 在 caihl 的大作中提到: 】
: 感觉有道理,估计写的时候会注意防止歧义吧,古汉语断句不直接标出来真的是很奇怪,然后就不得不搞出矣焉之类的字来分割,还不如多个符号简单清楚
--
FROM 120.8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