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讲的真复杂,
我想仅针对这一条做一个简单的请教,“做二元选择时,选择了相对善良的那个选项”,
经典的思想实验列车变轨问题,直行不做任何动作的情况下,5个工人会被压死;主动变轨,5个工人免死了,另一个轨道上毫无关系的无辜者被压死了。
那么在你的选择中,哪个是相对善良的选项呢?另外的一个选项就是坏人了对不对
【 在 Grey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是一个复合概念,即我们在谈论“好人”时,用的是几个相近概念的叠加。因此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做出的判断也会有随机性。
: 比较强的概念有:
: 。符合现实世界道德标准的。或在道德多元化的今天,符合其中自己认可的主流之一的。
: 。做二元选择时,选择了相对善良的那个选项
: 。自身影射,和自己的想法判断相似的
: 。符合小说世界设定的对应情境的道德标准
: 强度递减。
: 至于固定道德标准下怎么做的才算好人,可分为动态判断和静态判断。
: 静态就是盖棺定论。比如袁崇焕,虽然各执一词但是论据固定,同一个人同一时期做出的判断结果一致。
: 动态就是瞬时的感情认同。只要你的认同感超过下限就会判定成功,取决于你在判断时采用的依据,从你广阔的逻辑盒中临时随机抓取一两条。如果你有各种不同的判断法,彼此差距较大,那么动态判定结果随机性就很大。
: 换句话说,看小说时你觉得的好人,起身洗个手回来继续看可能瞬间翻转变坏人。
: 定义定义,“定”才能用。
--
FROM 183.19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