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深度的小说”在文学这个圈子以外的作用正在不断减少,对于不搞文学的人群来说,说用处不大也不为过
1、首先,记得知乎上有个帖子问,“为什么现在有深度,能反映社会问题,引发大家思考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少”,有个回答说,文学作品用来反映社会问题、思考社会问题的这个属性被专业的细分的学科取代了,有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经济学,这些学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要比文学作品专业得多
2、其次,作为思考人生,引以为鉴的作用,文学作品不如史书
3、再次,作为描绘宏大的社会画卷的作用,文学作品不如电影,比如,对大多数人而言,读红高粱、傲慢与偏见获得的信息量是不如看同名电影的,虽然有人觉得文字的留白可以促使人想象,但这种脑补的作用似乎对人要求很高,且作用不大。
4、还有,文学作品难免有特定的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相关信息也是没有价值的,比如茄鲞是怎么做的,比如陕北农村的某些陋习
5、有些感悟未必需要读文学作品,红楼梦说整个贾府只有门口两石狮子是干净的,我看了刘强东和阿里蒋凡的新闻,也能感悟出:互联网公司只有门口两个保安是干净的
6、要说待人接物,有效沟通,也有专业的书籍和培训,不需要文学作品
综上,有深度的文学作品唯一独有的优点就是文笔了,这跟诗词歌赋一样,我们不否认这一价值,但是圈外人没必要多读
【 在 preposition 的大作中提到: 】
: 前几天我看了大概10%的小说白鹿原,这叙述的文笔,小说的框架设计以及字里行间蕴含的阅历,都远不是现在这些网小能比的。
: 这阅读意趣是有意要去培养的,同样是阅读时间,浪费在一些无聊的网小上,真是不值得。
: 其实3-5年时间,就能明显有区别,谈吐方面,跟人交流方面。毕竟网小也罢,武侠小说也好,还有明星八卦什么的,都上不了台面。
--
FROM 114.249.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