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苏皖边区政府的运河治理
抗战结束后,根据中共中央作出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部署,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新四军华中军区于1945年10月24日在淮安成立。11月1日,苏皖边区政府在清江市宣告成立,华中东部四解放区(苏中、苏北、淮南、淮北)连成一片。其所辖地域南到长江,北抵陇海铁路,东至黄海,西迄涡河、裕溪口一带。全边区共辖江苏、安徽、河南三省境内的53个旧县治,共划分为8个行政区,与华中分局下属8个地委相一致,各行政区专员公署直属边区政府领导。
图片
▲苏皖边区政府旧址
边区政府成立后,其施政的一大目标为发展大规模生产运动,恢复战争期间的消耗及解除灾荒威胁。生产运动能否取得成功,又和兴修水利工程联系紧密,特别是沟通边区南北的苏北运河。八年抗战期间,运河遭受严重水灾,同时堤防失修,水闸破坏严重,航运船只大量损失,已经严重影响边区人民的生产生活。
边区政府成立后,负责水利建设的领导部门建设厅随即成立水利局及测量队。1946年1月,测量队分赴运河各地段测量,以取得必要的数据,并做好预算及施工方案,为日后开工打下基础。是年2月,水利局工程(工务)科长钱正英(按:浙江嘉兴人,1939年入上海大同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起长期从事水利工作,曾任水利电力部部长、水利部部长)在边区政府主办的《民主建设》创刊号上发表《江北运河初步调查》。文章认为:运河不仅是泗、沂、淮等河的宣泄枢纽,且在航运上能供给货物六百余里的廉价运输,还直接控制着盐河的航运,同时运河东岸十余万方里的农田灌溉也仰给于是。就其消极的泛滥影响而言,如中运河决堤,邳、泗、宿等县均遭淹及,若里运河决堤,里下河十县六万二千方里的农田悉变汪洋。因此,修复运河工程,建立水政管理,尽可能减少灾患,是淮北、淮海、盐埠、苏中四个分区生产建设成败的一大关键,是这些地区人民一致的呼声和热望,而尤以对盐埠、苏中的关系最大。这篇文章较为全面地反映出苏北运河对于边区发展的重要意义。
图片
▲1931年洪水冲破堤坝,灌入高邮城区
通过文章不难看出,运河治理对于苏北地区的防洪尤其具有特殊意义。苏北是典型的“水利社会”,历史上黄河数次改道,淮河出海口淤塞,淮水悉注洪泽湖,再由宝应、高邮、邵伯等湖分泄运河,转输入江,然而湖水高于运河,而且运河河床本身因为泥沙壅积也有所抬高,以致高出平地,所以只能依赖运河东西堤岸。同时,沂河流量最大的一支分流也注入中运河。沂河和沭河则常形成交侵之局。1938年河南郑县黄河因故溃决后,黄水由中牟最终入淮,淮、黄交汇又入洪泽湖,该湖因黄河泥沙沉淀,大部淤平,容量大为减少,又造成运河水量增加。由此可知,运河早已不堪重负。要搞好苏北必先兴修水利,而兴修水利中心在于导淮。但在当时的有限条件下,尚不可能根治淮河水系,因此加固运堤,确保汛期安全就显得至为重要。
--
FROM 36.15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