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当然也是问题的一方面。其实跟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两面。39到41,这两年德国的实力膨胀和战略态势改善,都更快。一定程度上跟斯达舒的如意算盘有偏离。其大雷雨计划本质上是对西线如果出现对峙拼到1918情况的预案,下场收割而已,但实际上40年下半年,西线英发就已经崩溃了。苏军这种情况下,不会出手找死,尽量避免开战是正常的。德军开战前一天,苏联还在按计划向德国运送物资。元首所找的借口比如苏联要求获得比萨拉比亚问题,本质上是斯达舒以西线战场会出现均势对峙为前提的动作,德国在之后同样要挟罗马尼亚对保加利亚,匈牙利做出领土让步,其实也还好不到哪里去。西线结果出来后,苏联就很老实了,尽量维系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已经是必然选择了。同时也在东线向日本寻求妥协谅解,战略收缩,争取晚些卷入战局的意味明显。只不过连日本都没算计到德国会在41年就开战,苛责斯达舒也没太大必要。
德国即便出其不意,但本质上造成了自身局面的恶化,并不明智。因为虽然实力占优,胜利前景极具诱惑,但失败的结果对于自身风险极大,后果过于严重,还是应该谨慎。还是应该在于英国体面媾和后再说,避免两线作战。苏联其实并不敢动手,日本甚至计划拉莫斯科加入轴心(虽然并不是什么可能性很大的计划,松冈洋右难道忘了这个轴心是反共为号召的么?)。而且,不进攻苏联,纳粹还是有地方用兵和获益的。南下巴尔干,威逼拉拢土耳其,夹攻埃及,如果得手,中东的英国统治就崩溃了,拉拢本就眉来眼去的伊朗不在话下。当时,法国北非殖民地还在,舰队起码跟英国不和,意大利海军也还在鼎盛,即便夸地中海作战也不比英国差距很大,认真投入争取击垮英国在北非中东势力,怎么样也比灭亡苏联更现实(即便巴巴罗萨计划也灭亡不了苏联,理想状态也是仅推进到AA线,以东的苏联怎么也还会存在)。这种胜利同样诱人,一举拿下主要石油资源,隔断印度与英国本土联系,甚至通过伊朗可以直接威胁英属印度,日本也更有动力从东南亚动手去印度与德军会师。这一切41年底是不是就可以实现呢?赶在美国下场前搞定中东,稳住苏联,看起来风险不大,收益也可观。英国如果丢了中东印度,基本上也不会有啥威胁了,美国也不会优先欧洲,即便击败日本,欧洲也是被有效整合,主要威胁英国被充分削弱了,没了抓手,美国去登陆欧洲大陆作战,图啥呢?即便形成对峙,不能妥协,过几年都搞出了蘑菇,还不是都歇了,必然妥协。这样比实战三年多迅速亡国,还是好的不要太多啊。
这种前景下,德国突然袭击苏联,斯达舒不理解,没想到也正常。苏联其实也很怕德国41年开战,不过4月德军南下巴尔干,六月初都没开始进攻苏联,斯达舒判断德国兵力有分散,也丧失了进攻苏联的最好时间段-五月下旬,六月末再进攻,冬季到来前时间不够了,秋雨大泥泞会大大拖慢进程,一旦进入相持,闪电战无法速胜,德国会很危险了。他判断德国明年再来,也是有道理的。
虽然苏德战争初期的胜利,其实并没有大到改变这种判断的程度。德军胜而被动,苏军失败但战略上立于不败之地,英国大喜过望,日本进退失据仓促下场,北非战局陷入不利,法国殖民地被英美接管,原来要包围英军的地方成了柔软的下腹部,变成软肋。整体看,战争结果已经注定。德军的进攻时机是致命的错误。
【 在 bhima 的大作中提到: 】
: 苏联越晚开战工业计划就完成的越完善,t34波波沙喀秋莎这些在开战的时候还刚刚投入批量生产。西线的前推防线当时也没有建好。对于德国斯大林从来就没有信任过,毕竟慕尼黑阴谋才刚过去呢。
--
FROM 114.2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