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粟裕说服中央电报全文
看11月8日的齐辰电,力主歼灭国军主力于江北,江南基本不打大规模破坏性的城市攻防战。
淮海战役一打响,就要求更改战役目标从占领两淮东为国共决战。
【 在 Adaye 的大作中提到: 】
: 刘邓出大别山是为了减轻内线压力,让粟裕下江南是为了打开中原歼敌局面。
: 下江南肯定可以打开局面,不下江南几路大军协同,也可以打开局面(刘邓)。但是:
: 1,在中原决战,都没想到这个事情,这个事情是随着淮海战役逐步展开才清晰。
: ...................
--
FROM 59.109.216.*
中央的策略应该是像红十军团那样去江南捅一捅马蜂窝,趁机解放东北,然后平津,再南下。
站在粟裕的角度看,这种牺牲没有啥作用。一个兵团两千里奔袭,还要过淮河 长江天险,到江南不会比当年的红十更好,牺牲了一个兵团,可能没有啥作用。在中原集中力量作战,也不是不行的。
当时面对中原国军,中央也不敢做大兵团作战,一旦不利后果不堪设想。豫东战役主要就是华野西兵团自己干。
【 在 Adaye 的大作中提到: 】
: 粟裕对依托根据地作战的坚持,从苏中开始,到下江南,一直都是如此。
: 我们不谈对错,但是这是粟裕坚持不下江南的根本因素,而不是其他。
: 不知道是否当年的经历给他造成了巨大阴影,但本质上是很不喜欢脱离根据地作战的。
: ...................
--
FROM 59.109.216.*
对国军战斗力和意志崩溃程度的估计,都有些保守,一直到渡江仍然很保守。
渡江之后又有点太乐观。
【 在 heqiao 的大作中提到: 】
: 中央的策略应该是像红十军团那样去江南捅一捅马蜂窝,趁机解放东北,然后平津,再南下。
: 站在粟裕的角度看,这种牺牲没有啥作用。一个兵团两千里奔袭,还要过淮河 长江天险,到江南不会比当年的红十更好,牺牲了一个兵团,可能没有啥作用。在中原集中力量作战,也不是不行的。
: 当时面对中原国军,中央也不敢做大兵团作战,一旦不利后果不堪设想。豫东战役主要就是华野西兵团自己干。
: ...................
--
FROM 219.239.31.*
事后看是一回事。 豫东之前,邱清泉可是想办法追着西兵团打。解放区后勤太困难了才有出击大别山。
豫东战役的时候,国军战斗力可不弱。协调 协同都没有问题。援军长驱直入,司令官带头冲锋,形势多凶险。
渡江之后必须有气势,形成摧枯拉朽的局面。问题也不大。
【 在 Adaye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国军战斗力和意志崩溃程度的估计,都有些保守,一直到渡江仍然很保守。
: 渡江之后又有点太乐观。
:
--
FROM 59.109.216.*
谁也不喜欢依托根据地作战。万不得已才如此。
面对西柏坡要中野四个纵队出淮南的电报。陈邓的回复:
三、挺进淮南,非到万分必要以不采取为好,因为该地区狭小、滨湖,山地则缺粮缺水,大兵[团]很难机动,同时对部队情况亦不适合。现在鞋、袜、棉裤、帽子、绑带尚未补齐,财政上毫无准备及辎重不能携带。
四、如果于万分必须渡淮南进,则宜以一个纵队破击蚌埠、南京段,主力攻占定、合、六、寿、风、霍、颖诸县,背靠大别山,并打通淮南,保障后方供应线。总之实行此着,我们很难打到仗,而且可能有较大的消耗
【 在 Adaye 的大作中提到: 】
: 粟裕对依托根据地作战的坚持,从苏中开始,到下江南,一直都是如此。
: 我们不谈对错,但是这是粟裕坚持不下江南的根本因素,而不是其他。
: 不知道是否当年的经历给他造成了巨大阴影,但本质上是很不喜欢脱离根据地作战的。
: ...................
--
FROM 180.164.4.*
敌人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 在 Adaye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国军战斗力和意志崩溃程度的估计,都有些保守,一直到渡江仍然很保守。
: 渡江之后又有点太乐观。
:
--
FROM 180.164.4.*
你找一个喜欢脱离根据地作战的出来吧。除了那些被歼灭的。
【 在 Adaye 的大作中提到: 】
: 粟裕对依托根据地作战的坚持,从苏中开始,到下江南,一直都是如此。
: 我们不谈对错,但是这是粟裕坚持不下江南的根本因素,而不是其他。
: 不知道是否当年的经历给他造成了巨大阴影,但本质上是很不喜欢脱离根据地作战的。
: ...................
--
FROM 175.160.203.71
你换个词也行,抵触、严重抵触、坚决拒绝、抵制、不执行...
以你能接受为准则。
不喜欢当然大家都不喜欢,本质是理解和执行ZY战略的问题。
【 在 FLYBBS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找一个喜欢脱离根据地作战的出来吧。除了那些被歼灭的。
--
FROM 219.239.31.*
7.6电报说的是伤亡万人,不是伤员万人。
7.9电报是这样写的
“从鲁西南阻敌攻汴至今, 我各部连续作战届月,毙伤俘敌约十万人....2.5万人“
从用词,到时长,到歼敌。都是打开封算进去的。
打开封,3/8纵伤亡万人,这个各方都是无异议的。
所以按7.9电报,第二阶段也只损失1万5.
你看,按全算
伤亡2.5万,歼敌10万。
按第二阶段算。
伤亡1.5万,歼敌区兵团3个正规旅,邱兵团+黄百韬1万多人。
肯定是大捷啊。
实际,你懂的。
----
置于兵力,5/21教员电报,华野1/4/6/3/8+中野11纵,16万人歼灭5军足够。
你觉得会包含后方人员么?
这个16万,和1/4/6纵队3万人,3/8纵加起来接近6万,中野1。2万是对的上的。
SY回忆录写的很清楚,3/8纵接近6万人攻开封。(这是3/8纵随中野不断作战情况下的)
1/4/6纵休整半年,不可能比3/8纵战斗部队少的。
【 在 zea 的大作中提到: 】
: 7.6申时,伤亡近万针对是尚未运走的伤员
: 7.9 已经明确上报了伤亡2.5万以上。
: 难道西柏坡如此昏聩,按照7.6上报伤亡万人的胜仗贺电已经拟好,收到9日伤亡2.5万以上的电报,无法更改、11日照常发出贺电?
: ...................
--
FROM 122.9.80.*
那时候许世友已经从胶东杀出来了。
理论上说,SY南下,江北的任务也有人接了。
SY军令状的电文写的也蛮清楚,利于消灭江北的敌人。
将战争引向长江以南,使江淮河汉地区之敌容易被我军逐一解决,正如去年秋季以后将战争引向江淮河汉,使山东、苏北、豫北、晋南、陕北地区之敌容易被我军解决一样,这是正确的坚定不移的方针。
惟目前渡江尚有困难。目前SY兵团(一、四、六纵)的任务,尚不是立即渡江,而是开辟渡江的道路,即在少则四个月多则八个月内,该兵团加上其他三个纵队,在汴徐线南北地区,以歼灭五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为目标,完成准备渡江之任务。
【 在 liuruofan 的大作中提到: 】
: 此一时彼一时,刘邓挺进大别山大大减轻内线压力,解放区开始收复失地。
: 而这篇电文发在潍县战役之后,山东只剩极少数孤立据点,内线压力不再是战场的主要矛盾。
--
FROM 122.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