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那些年(11)——家乡婚俗(52楼补照片)
感觉你们那里风俗以恶搞新郎为主,我们那里更多是让新娘熟悉村里人,知道该怎么称呼,还有形式上的圆房,顺便给馋嘴的孩子们x启蒙。
【 在 pangpang28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没有婚礼。
: 不过可以讲讲以前呆过的地方风俗。
: 当年半小时就能步行把市区主干道走完,走半小时就能遇上七八个熟人的小城市。
: ...................
--
FROM 218.95.83.*
以前听某些地方闹洞房都有强x伴娘的事,觉得闻所未闻,不可理喻。抛开刑事责任不说,要是我们那出现这种情况,这个村里的男孩以后就不要指望找到本地姑娘了。
【 在 pangpang28 的大作中提到: 】
: 嗯嗯,那就是陋习。
: 你们那的风俗,很有人情味,特别好。
: :感觉我们那里婚礼还真是挺文明,这有这些恶搞桥段。:婚礼当晚也有闹洞房,我们那里叫“吵新人”,新娘子把从娘家带来的各式点心
: ...................
--
修改:ahhoo FROM 218.95.83.*
FROM 218.95.83.*
那个时候,我们村还好。有些村男子风评不好,就会影响他们寻求配偶的机会。
现在整个农村原来的生活秩序都颠覆了,就不好评价了。总的来说,赌博是有的,女性的地位挺高的。至于出轨,不知道,也就没法下结论了,不过据说是比较乱的,因为留守的家庭主妇比较多。
【 在 babyUnicorn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些结婚的姑娘们大多过得好不好?农村家暴和出轨赌博严重不?
--
FROM 218.95.83.*
在夫家村口,有一个仪仗的交接,男方的仪仗队伍也是四人组成,均是本家的男性,内容也有差异:一人司鼓,一人司锣,一人司钹,一人司镲。亲队先入宗庙,再进家门。
【 在 ahhoo 的大作中提到: 】
: 因为舅舅家孙子结婚,我和家人便一起回了故乡,参加表侄儿的婚礼。
: 现在城市的婚礼变得既简单又复杂,完全没有了当年婚礼的形式和意义。说简单,就是用车子到宾馆里把新娘接回家,办一个仪式,亲戚朋友一起吃个饭,算是对关系的认证。说复杂,无非是各地彩礼陪嫁分量的掰扯,以至于可能干戈相向不欢而散。
: 其实,故乡小时候的婚礼,格外热闹和温暖,尤其在女方。
: ...................
--
FROM 218.95.83.*
坐标赣西。
【 在 fengx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楼主写得好啊,细腻动人。请问贵乡何处?本村女孩子做娘家婚礼乐队的,很少听说。
--
FROM 218.95.83.*
是的。
【 在 usefully 的大作中提到: 】
: 罗霄山脉吗
--
FROM 218.95.83.*
我觉得和真正传统的大汉礼仪还是有差异。更多的是来源于落后农村婚配需求衍生出来的“求偶仪式”,虽然没有统计学数据来支撑,确实也有很多某几村之间密集互结亲家的案例。是不是在某次嫁娶过程中,就看上并实现了?
【 在 fengx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很让人神往,应该是衣冠南渡后的汉家风俗。
--
FROM 218.95.83.*
彩礼的事,因为我看不到,就不是记忆了。当然也多少了解一些。
仍然是那个年代。一般女方也是有提出彩礼的要求的,和男方一起商量筹划。彩礼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置办嫁妆的成本,二是作为娘家抚养女孩的成本,这部分其实只是象征性的。
嫁妆是从女方家里出的,除了婚房之外的所有东西,都可归为嫁妆:大头是家具、电器,此外还有首饰。按照规矩,舅舅(新娘的兄弟)负责置办大衣柜和新人的床被,其他则由父母置办。当然这些家具的支出,一是女孩子自己的积蓄,通常情况下,那个时候女孩的积蓄其实并不多,所以主要来自彩礼。
另外一部分作为娘家抚养女孩成本的部分就差异很大了,厚道的女方,只是象征性地收一点,按1990’s的物价水平,大概小几百块,有时还会返回作为小两口的生活启动资金。当然也有些女方会提出较高的要求,这大多出现在经济条件较差,自家男孩较多,未来有较大的支出预期的家庭。但少有高到离谱的情况。
嫁妆和彩礼是评判女方的重要尺码。那时候,送亲队伍中很大一部分参与者的任务就是“抬嫁妆”,嫁妆会一件一件地摆在新房前展示供男方村里人围观。如果嫁妆太寒酸或者彩礼太苛刻,都会比较明显地影响到新娘在夫家的地位。虽说现在据说江西彩礼惊人,但我家那边疼女孩,至少在那个时候,并没有高价彩礼的说法。
【 在 rdhjtlzwgy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没有纳彩方面的回忆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修改:ahhoo FROM 218.95.83.*
FROM 117.68.47.*
哈哈,睡懒觉错过了机会,没一早挤进去,只靠咱版的流量,追不进去了。
【 在 yimm 的大作中提到: 】
: 来晚了,支持十大
--
FROM 117.68.47.*
感谢夸奖。
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女孩子嫁人之前是没有什么积蓄的,所以嫁妆都是夫家和娘家一起凑钱置办,大抵是夫家出大头,娘家贴补一些。
但从1988年左右开始,我们那里就有南下打工的,主要是深圳广州,我们统称“去广州”,主要是制衣制鞋行业。没考上高中和大学的年轻人,大多就“去广州”了,女孩子的收入一部分给了父母,一部分自己存起来作为自己的积蓄。从这个时候,农村女孩才算是从经济上独立了。
也有很能干的女孩,在南方找到了收入高的工作(比如管理岗),就会有大笔积蓄。记得我上大学时,有个和我大致同龄的姑娘,人长得也好,存了很多钱,出嫁时,非常气派,各种家电一应俱全,甚是壮观。
【 在 rdhjtlzwgy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太棒了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117.6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