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明末为什么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乡兵集团
介个,江淮四镇的部队是朝廷发饷发编制,
但是从士兵的来源和素质来看,当得上正
规军这个称号吗:P
至于那时的左良玉部,只有旗号是明朝的,
其他根本就是裹胁流寇集团。
【 在 napolen (风) 的大作中提到: 】
: 明末这样的集团也不少,南明的正规军几乎是清兵刚南下的时候就垮完了。后来剃发令下,各地才义师纷起,这些个义师不就是你说的乡兵么?只不过山头太多,没有统一起来,行不成湘勇那样的气势而已
--
FROM 222.67.128.*
我也是这个意思,番号编制越正规的晚明军越不能打仗。
Just跑题灌水而已:)
戚家军是募兵,江淮四镇兵员的来源,估计是军阀兵痞
大量强制裹胁所经之处的丁壮,然后以此为资本再向弘
光朝廷要饷要官要地盘。然后史可法这帮人再姑息纵容之~~
这种“正规军”只有旗号正规,残民有余抗敌无力,倒
是投降清军后,在倾听整编和控制下,对汉族发挥了强
大的战斗力。
看《南明史》绝大多数时候就是郁闷。明末文武的无耻
劲,说明统治集团精神上早已崩溃。这个精神崩溃是追
溯到天启还是万历还是洪武年好呢。
【 在 napolen (风)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叫这个劲有意思吗?我原文的主旨是讨论左良玉那帮人是不是正规军吗?
: 就算是叫劲,什么样来源和素质的兵才算正规军?非要卫所军才算吗?
: 从戚继光以来,像样一点的兵,大多不是私募的,就是家丁,再要么就是招安来的,或
: ...................
--
FROM 222.67.128.*
我的看法是:经过万历矿税天启宦祸,士大夫气节已摧,
地方士大夫对明朝的效忠精神并不强。西晋北宋末年那
些胡族政权刚进中原,“蛮”气太盛,政治手腕不足,
在汉族中激起的反抗情绪太重。地方豪强遂奋起组织乡兵,
据坞堡自保。而历经皇太极和顺治两朝的清廷已经从汉
族学到了不少政治控制手法,有效分化和吸收了关内的
汉族地主豪强参与本政权。这也是原因之一吧。
当然也有反复,例如剃发令。这时后就在江阴踢到铁板了。
【 在 forgauss (大名府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高秀岩) 的大作中提到: 】
: 中国但逢乱世,地主豪强就会出来招募私兵,是为乡兵,战斗力都不弱。
: 但唯独明末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乡兵集团,出现的地主武装战斗力都相当弱,地主豪强出面
: 招募私兵的例子也比较少,汉人主要战斗部队不是来自官军就是来自流寇。
: ...................
--
FROM 222.67.128.*
【 在 jiang2000 (委员长|年年寻梦不至,日日买醉难眠,如烟)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和效忠精神没有太大的关系
: 豪强组织乡兵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保卫自己而不是皇朝
: 具体到明末
: ...................
这也要看情况。
太平天国起义时的各地团练得到了中央政治权威背书。
清廷允许团练可以取用地方的厘金,团练首领都有官
位背景。否则大家都是地方一霸,我凭什么要听你号
令啊--那就只有大家凭拳头说话了。如果没有这种
中央赋予的政治资源背景,地方力量也需要一段时间
的内部政治军事经济整合,有时甚至是自相残杀的整
合才能凝聚成较大的力量集团。
站在清方团练“乡兵”对面的,捻军就是这样的一种
没有官方政治资源的“乡兵”,山头林立,互不相下,
内部火并比清团练内部火并高一个数量级:)
回到明朝,南明朝廷并没有授权各地自组乡兵,于是
各地豪强纷纷自署名号纷斗不已。最狠的就是四川贵
州,参见《南明史》中的乱相。如果北方还是五胡乱
华那样自己打成一锅粥,那么南方可能还能自己杀出
个秩序来,经过十年左右磨合,从各地乡兵逐渐整合
成一个或几个大的地方武装集团,可惜这时北方是一个
政治上也相当老练的清廷了。
--
FROM 58.3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