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汉化”导致堕落、灭亡之伪命题
这几天做家务活的时候,想起来一个常见的观点:少数民族在大漠或者草原之上能保持其本色,但往往在夺去部分或全部的中原政权之后,就被汉地文化吸引,以至于取代了本民族的习俗和文化,而往往这个汉化的过程伴随着的是少数民族的腐化与不思进取,最终导致王朝的灭亡或者退出中原。
真的是这样的吗?
先讨论一下,少数民族为什么要主动“汉化”?
首先,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汉人所建立的王朝起起伏伏,但文化方面却是自春秋战国以来就有很强的延续性。在这方面,秦始皇的“书同文”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汉字在文化传承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几千年下来,其底蕴自然不是大漠或者草原上的少数民族可以比拟的。据中外史乘记述,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乃蛮人以后,蒙古族开始采用回鹘字母拼写自己的语言。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什么年代?公元前221年。满文就更不用提了,是努尔哈赤同学山寨蒙文的成果。这些少数民族自身的语言文字在表辞达意方面,自然是远不如汉字完备。
其次,是政治上的需要。少数民族往往以部落为单位,在图谋中原之前往往各个部落之间征战不休,有的甚至在暂时整合各部落的势力之后在政权继承方面出各种问题以至于再次分裂,这给中原王朝提供了很多各个击破的机会。为什么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能成大业?其勇武自然是不可否认的,但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汉化”对于其政权的内部整合与传承提供的不可缺少的稳定剂作用。其中,儒家的意识形态正是中原文化的灵魂,统治合法性的理论基础。
再次,汉文明(以儒家为代表)以入世为本,对民生高度关注。汉化程度高的政权对于民生的关注程度也必然不低,从而不但有统治合法性的理论基础,更能取得下层人民的拥护。
所以说汉化不但不会导致统治的衰弱,反而会促使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政权更加稳固。而拒绝汉化的少数民族政权,往往却走不远。下面举几个栗子。
北魏深度汉化之后六镇军人不满待遇降低造反,导致帝国分裂。后面的北齐坚持胡、汉之分,内部凝聚力一直不高。相反,西面的北周却由于宇文泰的开明(他开明也是无奈,因为随他去陇西的部曲很多战死在邙山一战中,必须招纳汉人为战士)以及苏绰的辅佐下,民族融合搞得相当成功,最终灭掉北齐,统一北方。隋唐、从法统而言,都是北周的继承者。
再看蒙古,成吉思汗虽然统一大漠,但继承工作没有做好,到了蒙哥死后,阿里不哥称汗,忽必烈采取断然措施,紧密团结治下的汉人,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为依托对抗草原上的阿里不哥,最终击败之并统一大漠,定鼎中原。不幸的是,中统三年(1262)春,益都行省李璮乘机叛乱,被忽必烈迅速镇压。李璮的叛乱引起忽必烈对汉人的猜忌,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废除汉人诸侯的世袭制度,削弱这些家族的军权,在地方上实行军民分治等等,一方面以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则可严密对汉人的防范。此外,又在各级政权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权,使与汉人官僚相互牵制。这些措施导致了元朝统治者与下层被统治人民的离心离德,也得不到众多汉族地主阶层的真心拥护,最终的结果就是“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满清的汉化早在入关之前已经开始,最初利用汉人行政制度的优势,来维持满族内部的统一。在渐变过程中,满汉传统的对碰非常激烈。入关后满族统治者面临着统治整个大帝国的难题,在面对远多于己的异族,几乎无限辽阔却又陌生的疆域的时候,没有人会不恐惧,满族统治者要做的就是以几个世纪前的元蒙为鉴,建立汉文明中的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并身体力行之。整个清朝前期,都在尽力消除自大的汉族士大夫们心中的华夷之分。尽管少数民族的精英统治者一定会保持自己民族传统的某些底线,但他们更是完全明白只有以儒家之道才能治儒家之国,雍正就说过:“我朝肇基东海之滨,统一诸国,君临天下。所承之统,尧舜以来一家之统也;所用之人,大小文武中外一家之人也;所行之政,礼乐征伐中外一家之政也。”一家之统是什么,大家都知道的。所行之政,礼乐排在征伐之前,缘故为何,也很明白了。满清虽然自始至终一直维系着满汉之分,但其汉化是历代少数民族统治者中做得最好的一个朝代,这也是其生命力最长的一个原因。
那么,少数民族在中原政权走向败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上面的一系列论述说明汉化不是其败亡的原因,甚至于反过来,背离汉化才是导致其败亡的一个因素,如果不是全部的话。如果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政权能够撑过汉化期的整合起进入稳定状态,那么决定其寿命的更重要的因素则在于人口增长的速度与资源(可耕种土地)增长的速度对比。这个因素对于汉人建立的王朝寿命也是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暂时先讲到这里吧,休息一下。
--
FROM 216.240.30.*
补充:汉化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帮助,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汉族政权中成熟的典章和官僚制度,可以极大地提高少数民族政权的“有机化”程度。
2、汉族的主导文化——儒家思想——可以帮助少数民族政权领导人避免内耗,增强其法理上的依据。最显著的是“君权神授”的思想和“嫡长子继承制”。
3、汉族工匠的先进生产力。一般上游牧民族都是野战厉害,但对于设防坚固的城市则无能为力,这也是为什么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汉族政权的战争中,少数民族军队大多以抄掠为战争目的。然而,蒙古和满清的统一全国,无一不是以吸收大量汉族工匠,制造出攻城利器之后才能取得决定性的进展。
--
FROM 216.240.30.*
蛮夷存在就是为了灭亡,入主中原就是为了让自己灭亡
蛮夷灭亡了,说明蛮夷成功了
蛮夷还存在,说明蛮夷失败了
【 在 cjohny (狄青)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几天做家务活的时候,想起来一个常见的观点:少数民族在大漠或者草原之上能保持其本色,但往往在夺去部分或全部的中原政权之后,就被汉地文化吸引,以至于取代了本民族的习俗和文化,而往往这个汉化的过程伴随着的是少数民族的腐化与不思进取,最终导致王朝的灭亡或者
: 真的是这样的吗?
: 先讨论一下,少数民族为什么要主动“汉化”?
: ...................
--
FROM 103.208.15.*
这都是历史上甩锅的常见言论
把好的品质归结为少数民族传统,
把贪污腐化抢劫杀人不守规矩归结为汉人传统,汉化。
按照这个套路
什么坏事都可以归结为汉化。
现在也有群ID天天鼓吹类似言论,比如满族文化网,富察春兵等
【 在 cjohny 的大作中提到: 】
: 补充:汉化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帮助,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汉族政权中成熟的典章和官僚制度,可以极大地提高少数民族政权的“有机化”程度。
: 2、汉族的主导文化——儒家思想——可以帮助少数民族政权领导人避免内耗,增强其法理上的依据。最显著的是“君权神授”的思想和“嫡长子继承制”。
: ...................
--
FROM 58.240.118.*
是的,就是想驳斥一下甩锅论。
【 在 oldgeng (oldg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都是历史上甩锅的常见言论
: 把好的品质归结为少数民族传统,
: 把贪污腐化抢劫杀人不守规矩归结为汉人传统,汉化。
: ...................
--
FROM 216.2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