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第一章 回到南京
交卸负担 印度传教
教务视察 礼安神父(教务视察员范礼安神父)
中国传教 上天帮助
传教澳门 神学院长
三德神父 垂垂老矣(澳门神学院院长孟三德神父已经老了)
中国内地 不劳他去
年纪最大 经验颇多
当属神父 久居中国(神父指利玛窦)
因此任命 传教监督(利玛窦神父被任命为整个传教团监督)
神父建议 开辟居点(神父指视察员)
居留地点 应在北京
见到皇帝 才有保证
基督事业 才能扎根
促进设想 搜集物品(为了促进他设想的目的,视察员神父搜集了他认为凡是有助于这个目标的所有物品,都送往南昌府。)
一帧圣母像 一帧基督像
一个自鸣钟 全部寄南昌
孟三德神父退休 李玛诺神父上任(李玛诺Emanuele Dias被任命为澳门神学院院长)
视察员神父表心思 利玛窦神父心领会
千方百计想办法 试图进入北京城
联系朋友建安王 血统关系近皇上
展示礼物给他看 打算敬献给皇上
经过深思又熟虑 这种方式不见效
王爷告诉一事实 皇帝防范众亲属
唯恐取代皇帝位 接近方式选不对
对他来说很危险(他指建安王)
还会波及传教团
神父听说王忠铭 离开北京去海南(礼部尚书王忠铭)(神父指利玛窦)
曾访韶州传教团 并同神父很熟悉
神父还听说一事 皇帝重新召尚书
召回南京管吏部 挑选官吏是吏部
这人重要要联系
知道这些情况后 通知神父郭居静
尚书旅行归途中 必须和他来联系(他指尚书)
尚书一到韶州城 神父立刻去见他
尚书问到利玛窦 得知神父在南昌(神父指利玛窦)
尚书听了很高兴 表示南昌见神父(神父指利玛窦)
神父提出陪同去 尚书点头答应了(神父指郭居静)
在此期间有人管 龙华民神父来照管
郭居静神父赴南昌 尚书两天前动身
尚书到达南昌府 神父们就去拜访他
欧洲礼品带给他 尚书喜欢三棱镜(玻璃三棱镜)
认为宝石价值大。
尚书被召南京城 官复原职很高兴
神父谈及教团事 提出想去北京城
并给皇帝带礼品 尚书答应神父们
陪他们一起去北京 将在北京呆一月
庆贺皇帝的诞辰(万寿圣节)
万历生日来献礼 这是很好的机会
这些礼品很稀奇 皇帝一定会喜欢。
利玛窦雇了一艘船 带上同行郭居静
另外两人留守南昌 匆匆启程便上路
随同神父两兄弟 不久之后入教会(神父指利玛窦和郭居静)
耶稣会里的修士 钟鸣仁和游文辉(Emanuele Pereira)
两人都是中国人 但又葡萄牙名字
都是澳门本地人 信教华人的子弟
他们受洗新取名 一个教名一个姓
神父用此称呼之。
临行时间很匆促 未向友好来辞行
未向地方官告别 担心受到其阻拦
尚书同行很踏实 要比护照更保险
在去南京航程中 结识尚书的内弟(尚书夫人的兄弟)
性格天赋很善良 神父友谊保终生(与神父们终生保持友谊)
旅途商议并计划 尚书安排送礼物
一座钟送主管(一座钟送给皇宫的主管)
另一座钟送太监 尚书帮忙来引见
神父不肯一座钟 执意要送给尚书(利玛窦神父不肯把一座钟送给任何人,除了给尚书本人。)
尚书无比的高兴 同意神父的办法(神父指利玛窦)
事情这样来商定 一座钟送给王尚书(就是尚书本人)
尚书学会使用钟 会调时间和开动。
他们一到南京城 发现人人很惶恐
日本武装侵朝鲜 保卫朝鲜要花钱
战事吃紧人心慌 没人愿接待神父
一项新法刚通过 严禁窝藏外国人
几天之前出事情 活捉几个小日本(就在几天以前,还捉到过几个日本间谍)
神父被留小船里 天气酷热无保护
尚书不敢用权威 吓得发抖怕人告(尚书几乎吓得发抖,生怕有人控告他秘密带进来了外国人。)
神父几次进了城(神父指利玛窦)
秘密拜望了尚书
驻军司令捉拿他(驻军司令指丰城侯李环;他指利玛窦)
听说她到总督府 司令立刻放了他(他指利玛窦)
这种情况怎么办?他们为此来商谈
决定呈上请求书 从南京到北京。
必须通过地方官 通政使呈公文。
利玛窦的请求书 著名文士来写成
他很熟悉官场事 申请书并不长
八个金币做报酬 通政使拒呈书
虽然他是尚书友(通政使官员虽然是尚书的一个好友,但却无法说服他对于一个外国人给皇帝的请求书表示关心。)
通政使建议王尚书 带着神父们到北京
向皇帝呈上申请书 这样效果会更好
这种建议是拒绝 把神父推回给尚书。
--
FROM 106.1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