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视野下的长平之战
赵策三:
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亡一都尉。赵王召楼昌与虞卿曰:"军战不胜,尉复死,寡
人使卷甲而趋之,何如?"楼昌曰:"无益也,不如发重使而为媾。"虞卿曰:"夫言媾者
,以为不媾者军必破,而制媾者在秦。且王之论秦也,欲破王之军乎?其不邪?"王曰:
"秦不遗余力矣,必且破赵军。"虞卿曰:"王聊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
得王之重宝,必入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合从也,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
为也。"
赵王不听,与平阳君为媾,发郑朱入秦,秦内之。赵王召虞卿曰:"寡人使平阳君媾
秦,秦已内郑朱矣,子以为奚如?"虞请曰:"王必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之贺战胜者
皆在秦矣。郑朱,赵之贵人也,而入于秦,秦王与应侯比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
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赵卒不得媾,军果大败。王入秦,
秦留赵王而后许之媾。
此策又见于《史记·虞卿列传》、《新序·善谋》,内容略同,唯篇末无"赵卒不得
媾,军果大败。王入秦,秦留赵王而后许之媾。"之语。此策所述史实可信,盖司马迁惑
于赵王入秦之语而不敢凭信,故不采入《赵世家》而采入《虞卿列传》,并删去末句。
此策所云"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亡一都尉。"在《白起列传》所云"四十七年……
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
,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之时,即前260年4-7月间。
楼昌者,赵之亲秦者也,疑其为楼缓之党,此时楼缓可能尚在秦,故以其党族在邯
郸作为政治代理。而平阳君赵豹则为赵亲秦派之总后台。
结合此策及相关史料,可总结长平之战期间军事外交斗争过程如下:前260年初赵接
受上党冯亭献郡,以廉颇据长平。4-7月间秦王龁攻长平,赵不利。期间赵孝成王听取亲
秦派意见,以郑朱入秦求和,导致本欲发兵救赵的楚、魏两国疑惧不前,赵军越发孤立
。赵孝成王遂孤注一掷,以赵括代廉颇,8月,赵括出击被围,9月全军崩溃降秦。至次
年初秦军完成坑杀,战役结束。赵王被迫亲自入秦求和,并被扣留。
读史者于长平之战,多仅关注长平一隅的军事形势,而不明战国时代政治军事斗争
,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各国间实力的动态平衡。在外交斗争中决策者若稍有判断失误,使
此种平衡发生不利于己的某种失衡,虽瞬间亦足以致命。长平之战爆发时,赵孝成王即
位仅7载,年龄不过20余岁,于政治外交尚为稚嫩,而又夹于内外势力极为强大的平原、
平阳二叔之间,亲秦抗秦,辗转反侧而不能决,终至酿成大祸,四十余万雄师一夕俱殒
,岂不悲哉!
由以上所论,可知长平大祸,赵括只能负次要责任,由于外交失误,赵军已被孤立
,既无外援,则长平赵军之败只是时间问题,虽廉颇辈亦不能挽救也。赵括之责,在于
未能于出击失败后尽力保全赵军主力,竟至全军覆灭。故长平兵败,其祸主在孝成王,
而平阳君、楼昌之辈亦难辞其咎。
至于司马迁不敢凭信之"王入秦,秦留赵王而后许之媾。",实为实录。观《赵世家
》记长平之战后云:
王还,不听秦,秦围邯郸。
此"王还",即从秦还。赵以割6城、赵王入质为代价,换取秦暂不攻邯郸。此亦为利
用秦内部矛盾之成功外交策略。后赵王还,6城亦未割。秦之所以不敢杀戕或长期拘押赵
王,应是惧怕激起赵人的抗秦意志。长平之后,邯郸内部以平原君-虞卿一派的抗秦势力
和以平阳君-楼缓一派的亲秦势力斗争激化,战和之辩争论不下,如此时杀害或滞留赵王
,必然将邯郸政权推向抗秦派,另立激进派之新王,于秦亦不利。
然如上所述,赵孝成王虽为幼稚之主,此次舍身入秦,却表现得颇为勇烈。观《蔺
相如列传》所述渑池之会,虽承平之时,边城之地,秦赵相会尤颇多危险,况此两国生
死相拼、不共戴天之时,深入咸阳虎穴,不可谓不是九死一生。而赵孝成王以身相抵,
孤注一掷,竟然成功与秦媾和,为赵争取到了近一年喘息之机,从而为之后的邯郸守城
及三国合纵抗秦成功奠定先基,则长平之祸虽极惨烈,却不可谓这笔巨额学费无丝毫价
值也。作为政治家的赵孝成王经此砺炼,迅速成长起来,于三国抗秦胜利后竟开启了赵
国在六国中的短暂霸业,则又是后话了。
--
FROM 123.11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