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阳救燕-一次跨国远征的案例
燕策三
齐、韩、魏共攻燕,燕使太子请救于楚。楚王使景阳将而救之。暮舍,使左右司马
各营壁地,已,植表。景阳怒,曰:"所营者,水皆至灭表。此焉可以舍!"乃令徙。明
日大雨,山水大出,所营者,水皆灭表。军吏乃服。于是遂不救燕,而攻魏雝丘,取之
,以与宋。
三国懼,乃罢兵。魏军其西,齐军其东,楚军欲还,不可得也。景阳乃开西和门,
昼以车骑,暮以烛,见通使于魏。齐师怪之,以为燕、楚与魏谋之,乃引兵而去。齐兵
已去,魏失其与国,无与共击楚,乃夜遁。楚师乃还。
此策专记楚将景阳善用兵事迹,不类纵横家言,应采自某种兵家书。景阳事,又见于《
史记
》及《淮南子》。
《楚世家》:考烈王"六年(前257年),秦围邯郸,赵告急楚,楚遣将军景阳救赵。七
年,至新中。"
"雝丘"即雍丘,今河南杞县。"攻魏雝丘,取之,以与宋",则其时宋尚在,故此策系年
必在前286年齐灭宋以前。据此,则景阳为楚顷襄王、考烈王时期将领,其活动时间,不
出于前300至前250年前后这四五十年间。
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发生的齐、韩、魏共攻燕事件,恐怕应以前295年可能性为最大。前2
96年,三国攻秦破函谷关,燕趁机出兵偷袭齐国,引发了次年的"权之难"。三国共攻燕
,燕军大败,损兵十万。楚遂派出景阳救燕。此次楚人之所以要出兵数千里以救远国,
是因为自从前301年垂沙之败,与三国缔结和约以后,楚与三国的关系始终未得到根本改
善。原因一是前298-前296年三国悍然发动攻秦,客观上造成了秦扣留楚怀王的后果,二
是前296年韩襄王死后,楚与齐魏围绕着韩国王位继承人的问题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结果
是齐军悍然入韩,以暴力手段驱逐了楚人支持的韩太子几瑟。
虽然楚顷襄王派出景阳救燕,但迫于地理限制,这次军事行动的象征意义显然大于实际
意义。于是借故水灾"于是遂不救燕"。由策文观之,景阳的军事才能在于能率领一支偏
师,在中原与齐、魏两国军队(此前十几年间这支两国联军在对楚、秦、燕的战争中均
大获全胜)巧妙周旋,顺利完成了战术任务。前295年距前257年景阳救邯郸有38年,当
时景阳大概还是刚刚崭露头角的青年将领。但其后不久楚国即遭受大难,腹地被秦攻占
,只得避秦东迁。景阳的军事才能,只好等到其晚年楚参加合纵以及用兵淮泗时才得到
了发挥。
《淮南子·汜论训》:"景阳淫酒,被发而御于妇人;威服诸侯。此四人者,皆有所短,
然
而功名不灭者,其略得也。"所谓"威服诸侯",应是考烈王时期的情形。
《汉书·艺文志》兵形势家部列有"《景子》十三篇。",不录著者,应为景阳及其门徒
所
撰。
--
FROM 123.11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