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效煮枣"看前312-前308年齐楚联盟关系
东周策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
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
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
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
奈何?"
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
背(待?)秦拔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
也,亦必尽其宝。'"
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
于韩,而德东周。
前309至308年的宜阳之役,战国策中各篇多有涉及。此篇重点,在"秦惧,遽效煮枣"一
句。煮枣在今山东东明南,为齐魏边界之一重镇,不及秦楚远矣,秦何得以献之于楚?
其实,"秦惧,遽效煮枣"乃是谓"秦使魏效煮枣于齐"也。
在前312年的战争中,煮枣是齐与魏交战的主战场。
田世家(战国纵横家书第22章略同):
楚围雍氏,秦败屈丐。苏代谓田轸曰:"臣原有谒於公,其为事甚完,使楚利公,成为福
,不成亦为福。今者臣立於门,客有言曰魏王谓韩冯(倗)、张仪曰:'煮枣将拔,齐兵
又进
,子来救寡人则可矣;不救寡人,寡人弗能拔(支)。'此特转辞也。秦、韩之兵毋东,
旬馀,则魏氏转韩从秦,秦逐张仪,交臂而事齐楚,此公之事成也。"……
齐宋攻魏,楚围雍氏,秦败屈丐。谓陈轸曰:"愿有谒于公,其为事甚完,便楚,利公。
成则为福,不成则为福。今者秦立于门,客有言曰:'魏王谓韩倗、张仪:煮枣将榆,齐
兵又进,子来救〔寡〕人可也,不救寡人,寡人弗能支。'转辞也。秦、韩之兵毋东,旬
余,魏氏转,韩氏从,秦逐张仪,交臂而事楚,此公事成也。"……
前312年齐军猛攻煮枣,使魏人十分紧张,甚至宣称"煮枣将拔,齐兵又进,子来救寡人
则可矣;不救寡人,寡人弗能支",要脱离连横阵营单独媾和。不久秦军破楚于丹阳,与
韩军移师东征,又破齐军于濮上,才解了煮枣之围。可以想象此后齐人仍会视煮枣为心
腹之患,必欲得之。前309年秦联魏围攻韩宜阳,齐楚皆不救,是因对韩此前参与连横仍
耿耿于怀。但如秦魏久攻不下,或攻拔后损失过大无力继续作战,齐楚出于自身利益很
可能将趁机出兵干涉,则对秦魏将极为不利。故为换取景翠不进兵,秦迫魏将煮枣割与
齐,作为代价。
由以上可见,前308年前后齐楚显然是保持着紧密的联盟关系。那么,这种联盟关系是从
前313年延续下来的呢,还是前312年以后修复的呢?众所周知,《张仪列传》里记载张
仪曾用"商於之地六百里"的空言诱使楚怀王与齐绝交,从而在接下来的战争中付出了惨
重的损失。《秦策二·齐助楚攻秦》中更讲楚怀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
"乃使勇士
往詈齐王",三番五次的作出绝交的表示。然而,四年后齐楚的联盟已然完全恢复。所以
《张仪列传》和《秦策二》所说的楚与齐绝交,很可能是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张仪
在这一事件中的戏剧性作用,恐怕并不像《张仪列传》和《秦策二》中表现的那么重要
。
齐楚之间的关系在前313年间即使真发生了什么波折,最有可能早在前311年就已经修复
了。因为此时楚怀王派昭滑入越,五年而越乱,楚设郡江东。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北方
强邻齐国的支持或默许,是难以实现的。
--
FROM 123.11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