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dern_CHN 讨论区 】
发信人: Sunyata (光明之君), 信区: Modern_CHN
标 题: 一九五八年临夏武装叛乱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Jul 6 17:13:48 2011), 站内
亮点:据说,六、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临夏地区中老年妇女的乳腺癌发病率很高,显然与缺少男性有关。
PS:有这回事?那尼姑岂不是很凄惨?
http://www.sbanzu.com/topicdisplay.asp?BoardID=190&Page=3&TopicID=3686989
29.余波的余波
顺便谈一下一九五八年临夏武装叛乱,这是官方和公开出版物始终没有谈及的。
临夏是马步芳、马鸿奎的老家,是近现代青马宁马政治势力发迹之地,其旧政治和宗教等社会关系盘根错节,延续了八、九十年。从一九四九年末发生的“临夏事件”(临夏地区由青马残余势力策动的反叛)到一九五一年,一直都有严重的叛乱,其性质为民族矛盾和反共交织在一起;其组织者五花八门,有原青马军政高层人物如马良、马忠义等,但他们很快被政府军击溃了,逃离了临夏地区;有宗教的道长,所煽动的叛乱民族色彩较浓;还有的叛乱头子是当地反共分子或惯匪。后两种虽和青马原军政高层没有太多直接联系,但显然还属于旧政治势力体系。这些叛乱也是在全国原国统区普遍叛乱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汉民回民参加者都有,因此和全国其他地区的叛乱大体性质相同。
但一九五八年临夏武装叛乱则是在全国除藏区外一片安定的局面下发生的,完全是民族性的反叛,和青马旧政治势力已经没有联系了。唯一相同的是,这次反叛者的造反精神不输其青马前辈。当然,共产党的新政权也不是同治年间的清政府,此次叛乱的头目们也远没有其祖辈马占鳌等的政治水准。
一九五八年八月,临夏地区的六个县共96个乡发动了叛乱,这在民族乡中的比例很大。叛乱首领提出了反共口号。当时全国正处于“大跃进”和“大办人民公社”年代,一呼百应的叛乱估计和当时过左的经济政策有关。叛乱力量在很短时间内就聚集了数万人,攻打政府,杀害公务人员和袭击军人,手段残忍。
叛乱突发,来势迅猛,打了政府一个措手不及。当时兰州军区掌握的机动兵力和临夏军分区可用兵力都开赴藏区平叛去了,临夏地区极其空虚。没办法,兰州军区只好让11师机关人员和各团留守分队上阵,并让炮兵团官兵拿起步兵武器投入平叛。炮兵团初有小胜,随后被两千叛乱者包围。炮兵团本来人数就不多,此时上阵的估计也就三、四百人,否则不会让装备低劣的两千叛乱者打了包围。此时恰逢原四野虎狼之师54军134师开赴西藏平叛,途径兰州,于是紧急调了一个团赴临夏,这才给炮兵团解了围。
仅仅两个多月就平息了叛乱,估计解放军伤亡也不大(不算叛乱初期政府军政人员损失),原因可根据解放军缴获叛乱者武器的数量和质量得到解释。据11师史,解放军共缴获机枪两挺,步枪137支,手榴弹91枚,子弹1772发,刀矛斧头2800多把。叛乱者实际使用的枪械想来不会再多多少了,刀矛斧头,学术叫法是冷兵器,估计要翻几翻。尽管对手基本是原始武器,但解放军面前的对手仍是“狡猾顽固”、“占优势时群起而攻,嚣张至极”、“一旦被包围,拼命顽抗或寻机突围”、“不到山穷水尽决不投降”。
镇压也是严厉的。据当时见闻,有时解放军进了村子,二话不说,先把全村的男丁全绑起来,一条绳子串几个,再一个一个去甄别处理。也难怪,在那种情势下,你根本无法分清谁是民,谁是“匪”;谁参加了叛乱,谁没参加。11师史说战场上共击毙叛乱分子约3300人,这数字可能缩小了。击毙的再加上抓俘后镇压和关押坐监的,使得事变之后的确出现了孤寡老村子。据说,六、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临夏地区中老年妇女的乳腺癌发病率很高,显然与缺少男性有关。
政府的政治、经济策略失误,而百姓不适可而止,最后双方都要付出代价。
--
FROM 6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