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聪元年,后金发生了大饥荒
“时国中大饥,斗粮价银八两,民中有食人肉者。
彼时国中银两虽多,然无处贸易,是以银两贱而诸物昂贵。
良马一,值银三百两。壮牛一,值银一百两。蟒缎一,值银一百五十两。毛青布一,起
值银九两。
盗贼蜂起,偷窃牛马,人相惨杀,致国中大乱。”《满文老档》
当年打完朝鲜,十二月份后金还要向朝鲜求粮。
到了天聪二年五月又觊觎起明朝的粮食。
“我将率敖汉、奈曼、科尔沁、巴林、扎鲁特等部,筑城毗居。以俟秋成,取尔禾稼。
”
哪怕是天聪三年,后金发动己巳之变,对于主动投降的城池号称“秋毫无犯”,可依旧
没放过粮食。
“其汉儿庄一带归降之城,秋毫无犯,仅取粮草,饱我士马而还。”
我们在此可以重温马导师对资本和利润的论述:
资本逃避动乱和纷争,它的本性是胆怯的。这是真的,但还不是全部真理。资本害怕没
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
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
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
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
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
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
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
后金:
国中大饥,斗粮八两,国中银两极多,
这是多大的利润,涉及到多少人的财路啊!
这样一来,袁崇焕的行为,比如极力给卖粮辩护,也不难理解了。
如果袁崇焕真的阻止了卖粮后边的资本能不能放过他都是个问题,是同流合污共同发财
,还是丢官罢职甚至不明不白死掉,袁崇焕肯定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我以为:研究历史就得把前因后果,利益纠葛说的明明白白才能让人信服,引用不可靠
的史料,用浮光掠影的表面分析下出的结论往往是经不起推敲的。
【 在 ousia 的大作中提到: 】
: 袁崇焕卖米给作为大明臣子的苏布地部,完全是正确的举措,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苏布地部作为大明臣子在受到袁崇焕的接济后,也对后金实行了有效牵制,不但带兵袭击后金,还派兵来明朝相助,共同阻击后金军队
--
FROM 120.24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