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把不符合你理论的案例就说成是秀逗
随便查了一下: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它触及了晚唐政治生态的核心。答案是:这没有固定规则,完全取决于具体情况和节度使的类型,但总体来说,不带家人是更常见、更谨慎的选择。
简单来说,这背后是一场精密的权力计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种情况来分析:
情况一:朝廷强势,节度使恭顺——通常会携带家人
在这种情况下,节度使的任命是正常的职务调动,他本人对朝廷忠诚不贰。
? 原因:
1. 表示忠诚:携带家眷上任是一种姿态,表明自己心无芥蒂,愿意将全家性命置于所赴任的藩镇,没有二心。这反而能增加朝廷的信任。
2. 生活常态:这更像是一次普通的官员外任,自然要带上传宗接代的儿子和主持家务的妻子,以保证家族生活的完整和稳定。
? 例子:在中央权威相对较强的时期(如唐宪宗“元和中兴”阶段),一些由朝廷直接委派到顺从藩镇的节度使,可能会选择携带家人。
情况二:朝廷弱势,或赴任地是骄横的“河朔型”藩镇——几乎肯定不会携带家人
这是晚唐最常见的情况。节度使的职位往往不是朝廷任命就能算数的,而是藩镇内部兵变或协商后,逼迫朝廷“追认”的。
? 原因:
1. 家人实为“人质”:这是最核心的原因。节度使的家人(尤其是儿子、妻子)留在首都长安,实际上是作为对朝廷忠诚的“人质”(尽管不正式称为人质)。如果节度使在地方上造反,他在京城的家人会立即被逮捕并处死。将家人留在长安,是向朝廷递交的“投名状”,是换取朝廷承认其地位的先决条件。
2. 自身安全无保障:晚唐很多藩镇(如河朔三镇)内部局势动荡,兵变频繁。节度使今天上任,明天可能就被部下杀死。携带家人赴任,等于将整个家族置于极度危险的境地。
3. 向朝廷示弱:把家人留在京城,也是一种政治表态,等于告诉皇帝:“我的根在您手里,我绝不敢胡作非为。” 这对于安抚猜忌心重的朝廷至关重要。
情况三:由朝廷派遣去镇压或接管一个刚被平定的藩镇——这是一个高风险的特殊情况
例如,朝廷刚打完胜仗,消灭了一个割据的节度使,然后派一位新的节度使去接管。
? 决策权衡:
? 带家人的好处:可以帮助新节度使快速稳定局面,建立长期统治的根基,显示朝廷对此地的统治是长久且稳固的。
? 不带家人的理由:该地区残余势力仍在,风险极高。一旦发生叛乱,全家都会覆灭。因此,更常见的做法是节度使先独自赴任,待彻底控制局面后,再考虑接家人过来。
总结与类比
您可以这样理解晚唐节度使上任的逻辑:
? 家人留在长安 = 交押金、表诚意。这是主流做法,尤其是在那些半独立的藩镇。这标志着节度使承认朝廷的终极权威,并自我约束。
? 携带家人赴任 = 高度自信或高度信任。要么是朝廷非常强大,节度使非常忠诚,赴任地非常安全;要么就是这个节度使已经做好了割据一方、不再回头的准备,但这种情况在上任初期极为罕见。
一个很好的类比是三国时期的关羽镇守荆州。他的家眷(妻子、儿子)是留在成都作为人质的吗?历史没有明说,但根据当时的政治惯例,很可能如此。而关羽最终“大意失荆州”,也反衬出将重要将领的家属置于后方,是中央政权的一种常见控制手段。
所以,回到您的问题:晚唐朝廷派遣一位新的节度使去藩镇上任,他更大概率会将家人留在长安,以此作为换取朝廷信任和政治生存的筹码。
【 在 Roncatto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行不行啊,举这些稀巴烂的例子,钟会造反的时候父母都死了好久,亲生儿子也没有,再说这是个很烂很烂的先例,袁崇焕脑子秀逗了,去学一个很烂很烂的典型,何况他已经47了?
: 还有你说的晚唐,哪个节度使把自己全家托付给给朝廷,然后跑到藩镇去造朝廷反?
: 另外,你的反问,“如果袁成功割据,谁敢轻易杀他家族?”,这个及其无脑的话,就更不要说了。
: ...................
--
FROM 114.9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