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其他不知道。但是王昌龄的边塞诗写的真好。
在灿若星河的我国诗歌界。也是有名有姓的。大家说呢。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59岁的王昌龄辗转回老家途中,经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闾丘晓为什么要杀害王昌龄?史书记载甚少,留下千古之谜。但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王昌龄”名下,有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公元757年,张镐奉命平定“安史之乱”。这年秋天,为解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带)之围,令亳州刺史闾丘晓率兵救援。为人傲慢、刚愎自用的闾丘晓,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张镐,更怕仗打败了“祸及于己”,于是故意拖延时间,按兵不动,致使贻误战机,宋州陷落。张镐以贻误军机罪,处死闾丘晓。在行刑时,闾丘晓露出一幅可怜相,乞求张镐放他一条生路:“有亲,乞贷余命”,意思是家有老母需要赡养。张镐不愧是宰相之材,一句话就把闾丘晓挡了回去:“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
FROM 120.219.50.*
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 在 flukeox 的大作中提到: 】
: 边塞诗你不提高适、岑参吗?
:
--
FROM 120.219.50.*
他跟元稹一样吧。写诗是因为想提升自己的名望。高适岑参才是真的注重感情的在写边塞诗。但这种心理因素有时候反而很厉害。而且唐宋时期。写诗歌想提升自己名望的大有人在。大家说呢。
【 在 flukeox 的大作中提到: 】
: 论辈分了这是?
: 但评价唐朝边塞诗人以高岑为首,再者王昌龄、王之涣等,怕不是没道理。
:
--
FROM 120.219.50.*
也有道理。现在再看当时那种环境。感觉还是蛮紧张的。大家说呢。
【 在 flukeox 的大作中提到: 】
: 唐注重门阀引荐,想以诗博名也实属正常,高适、王维、李白等人无不都经历过此行。
: 高岑二人能被评为边塞诗人双子星,后世常以高岑并称,恐怕历史就已给出评价。
:
--
FROM 120.2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