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美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吃饱饭的,有了解的吗?
我看200年前黑奴生活水平不低。
--
FROM 120.244.130.*
20世纪上半,两次大站那时候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车了吧。
任何时候肯定有人饿
【 在 whx83 的大作中提到: 】
: 给黑奴吃饱,那是属于对生产工具的保养。应该也不是所有黑奴都能吃饱的,得看“工种”。我当初写过托尼·莫里森的《宠儿》的英文书评,那书开头是一个女黑奴逃跑,在被奴隶主抓住前,为了不让女儿继续自己的悲惨生活,她毅然用斧头割开了女儿的喉咙……如果黑奴生活水平不低,还逃个几儿啊?作者是美国人,美国黑人,美国黑人女作家,她对他们祖上的生活描述应该比我们这些东方人的想象更接近真实吧?
: 我记得《教父》电影第2部里,老教父维托·柯里昂年轻时,家里就有吃不饱的情况。但凡维托能有份能让全家吃饱饭的稳定工作,也许就没有教父了。还有那个大胖子克莱门沙,第1部的镜头里似乎总是在吃吃吃,也许是对早年挨饿岁月的某种报复性消费?看《教父》第2部里,克莱门沙年轻时可不胖。
: 莓果普遍能吃饱饭,应该是20世纪上半,两次大站那时候,也是跟莓果国家实力、地位发展期对应的。
: ...................
--
FROM 120.244.130.*
在这之前的1860年代,米国修铁路工人月薪36美刀,每年的收入是大清长工的一百倍以上了。
如果米国吃不饱饭,大清属于啥呢?
【 在 whx83 的大作中提到: 】
: 所以就得先定义怎么算“吃饱”?我觉得应该是人们普遍地对于饥饿没有概念了,基本没有吃不上饭饿死的人了。目前的中国就可以说是吃饱饭了。
: 而我上边列举的《教父》里的例子,它之所以被放在电影里表现出来,反映的恰恰是人们对于19-20世纪之交的莓果的某种印象,也就是还不能叫“吃饱饭”。
:
--
FROM 120.244.130.*
我看了《我的叔叔于勒》,快150年前了,平时居然吃牛肉,还旅游,真是不可思议。
【 在 whx83 的大作中提到: 】
: 横向比较没意义。
: 我们可以顺着文艺作品这条思路来看。现在我们要是拍个解放前甚至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艺作品,饿肚子大概还得是一个表现点。但设想一下,50年后的人如果要拍2020年代的中国,会在作品里表现饿肚子吗?大概率不会。相反,各种减肥大法倒可能是一个表现符号。同理,《教父》里既然能把饿肚子(虽然是偶尔)作为一个点放进去,那就反映了人们对于那个年代的某种“刻板印象”。
:
--
FROM 120.244.130.*
可是作者在表现生活很拮据
【 在 whx83 的大作中提到: 】
: 赶上工业革命了呗。
: 另外,于勒好像原本是个有钱人吧?后来挥霍得败家了?怎么说也是瘦死骆驼。
:
--
FROM 120.244.130.*
看看标题,那时候米国应该比法国更发达。
【 在 whx83 的大作中提到: 】
: 忘了这篇文章的具体细节了。但我咋隐约记得它要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某些微妙心理啊?类似于看人过得好就跪舔,看人过不好了就踩一脚的那意思?(也可能是我记错了哈。没去仔细查。)
: 另外,拮据是形容词,形容词天生就自带比较含义在里边。于勒的拮据是和当时整个法国社会横向比的呢?还是和他过去的生活纵向相比的呢?
:
--
FROM 120.244.130.*
对比当时的金价再算算银价。
【 在 beanspower 的大作中提到: 】
:
: 光看月薪有个鸡毛用啊。 除非你能证明美国修路工人挣工资买一头牛或者盖一间房的时间比大清长工快100倍
--
FROM 120.244.130.*
这个对发展中国家更有意义,欧美发达国家早就能吃饱饭了,有合成氨,只是让工业发达国家更富裕了。
【 在 Braun 的大作中提到: 】
: 合成氨发明以后,
: 这是个革命性的技术。
:
: ...................
--
FROM 120.244.130.*
最终换算成白银
【 在 beanspower 的大作中提到: 】
:
: 你看在美国盖一座房子的成本呀。
: 美国挣得月薪换成银价在中国买,然后算成比例,这是什么鬼思路....
--
FROM 120.244.130.*
大清都是 草棚+泥胚房。盖好房子成本别以为低,也就人工低而已。
【 在 beanspower 的大作中提到: 】
:
: 你看在美国盖一座房子的成本呀。
: 美国挣得月薪换成银价在中国买,然后算成比例,这是什么鬼思路....
--
FROM 120.24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