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原来满清从努尔哈赤起就不设王储啊
秘密立储挺有创造性的。有解决国本问题,又让所有皇子都可以参与政事积累功绩,皇帝的压力也小。
以前朝代怎么没想到呢
【 在 negate 的大作中提到: 】
: 还以为不立太子是从康熙开始的 ...
--
FROM 114.254.1.*
不对,是改变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需要强大的皇权。这套新体制建立起来了,就不一定需要了。
再明牌也是秘密的。也正是这套制度让明牌了也没有以前的混乱
【 在 oldg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秘密立储实际只有雍正一代。其他帝位传承都是明牌了。
: 秘密立储适用性太小,只有皇权绝对强大,没有任何制约时才有可能。
:
--
修改:ericzeng FROM 159.226.181.*
FROM 159.226.181.*
混乱只是一方面问题,之所以普遍采用嫡长子继承就是想减少混乱。但实践中被立出来的太子容易被攻击,还容易和皇帝产生矛盾。
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嫡长子不一定是最合适的继承人。
【 在 whx83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觉得嫡长子继承制混乱。我们看到的所谓混乱的只是“幸存者偏差”,占大部分不混乱的没啥波澜,自然在历史中给人的印象不深。
:
--
FROM 159.226.181.*
是的,嫡长子制度就是有机会带来稳定,所以才被采用了千年。
但也暴露了问题。我的意思是,清朝创新的制度,某种程度兼具了嫡长子继承的优点,又能一定程度避免缺点,有点制度创新的意味。如果早点被想到采用,说不定能更好
【 在 whx83 的大作中提到: 】
: 您说的都是真实存在的问题。
: 我的意思是:嫡长子继承制虽然不完美,但是个最不坏的选择。好的一面:灭了绝大多数人的非分之想,减少了不知多少萧墙之乱。只不过这些没发生的混乱都不可能记录在历史里,而这些其实是占主流的。
: 另外,古代封建王朝,皇帝只是一方面,正常运转主要还是靠官僚机构。稳定的官僚机构正常运作,皇帝就是十几年不上朝都照样可以保证王朝运转。当然了,混乱也是必然的,有混乱历史才有戏。但,这属于“幸存者偏差”。
: ...................
--
FROM 159.226.181.*
不就是一直在说嫡长子继承的问题嘛。一是选的嫡长子不一定是最适合接班的人;第二公开立太子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还会和皇帝关系搞僵
而秘密立储能避免这样的问题
【 在 count76 的大作中提到: 】
: 因为有嫡长子继承制
没必要保密
【 在 ericzeng (我也不想颓废) 的大作中提到: 】
:
: ...
--
FROM 114.254.3.*
后面明牌也是大家猜的,并不是确定的。没有乱不正可以说是秘储制带来的结果么
【 在 count76 的大作中提到: 】
: 秘储制能不能解决你说的那两个问题也难说
: 毕竟秘储制没有真正实行过,
: 雍正搞的秘储制 但是都知道接班的肯定是弘历 后面几代的储君也是明牌的局面
: ...................
--
FROM 159.226.181.*
这话说得没逻辑,为什么君权太强就没有争储的能力?康熙的君权不强吗?怎么九王夺嫡不亦乐乎呢
【 在 count76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有乱的原因是清朝君权太强 王权(各种王爷)和相权相对太弱了 没有争储的能力
:
--
FROM 159.226.181.*
封建王朝,本来核心就是加强君权,君权一弱几乎就等于国家乱了,这有什么好非议的呢
【 在 count76 的大作中提到: 】
: 很简单 想争储先要有权
: 康熙的儿子们从小就参与政务 后面更是分管六部 各有班底 这才闹出了九子夺嫡的事情
: 雍正朝后吸取教训 不再让皇子们掌握实权了
: ...................
--
FROM 159.226.181.*
你也说了,秘密建储就是加强君权的推手了,秘密建储帮助加强了君权,君权的加强让上层得以稳定。
【 在 count76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想表达的是:雍正朝以后立储方面没闹出事情 核心在于君权够强了 跟秘储制关系不大
: 康熙朝以前 立储不光是皇帝自己决定的 满洲勋贵都有发言权 九子夺嫡背后都各有满洲贵族的支持 雍正朝后 无论皇子还是勋贵大臣都没实力争储了
--
FROM 159.226.181.*
真立了太子就不一定了。比如道光当时就纠结于四和六,如果先公开立了四,可能情况就会更复杂
【 在 count76 的大作中提到: 】
: 雍正通过军机处 军政权力完全握在皇帝手里
皇子 勋贵都没什么实权 闹不出什么事情了 搞不搞秘储制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
FROM 114.2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