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宋朝很厉害,但是运气不好,开国到灭亡,没休息过一天
这个跟史料不符,本来五代梁唐时期时期距离澶渊之盟已近百年了,澶州本为黄河渡口,横跨黄河,分南北二城,因非战地(至少宋代以来不是),所以城防早已年久失修,直到景德年才作修葺,至十月尚未完工。并非没有城池,因北城域狭,以城墙不固,才陈兵于北城外,毁车为营,扼要之处分伏重弓劲弩,这样的布置还被史书做为李继隆知兵善阵来称赞。临时出城列阵迎战,和在城外布置营阵根本也不是同一概念。史载,“文质出兵扦禦,其部以连弩射杀挞览”。明确是出击的士兵射杀,而非城上守军。长编也说:“(契丹)是日,率众抵澶州北,直犯大阵,围合三面,轻骑由西北隅突进。李继隆等整军成列以御之,分伏劲弩,控扼要害。其统军顺国王挞览,有机勇,所将皆精锐,方为先锋,异其旗帜,躬出督战。威虎军头张瑰守床子弩,弩潜发,挞览中额陨,其徒数十百辈竞前舆曳至寨,是夜,挞览死。敌大挫衄,退却不敢动,但时遣轻骑来觇王师。瑰,寿光人也。”
所有记载无一确写是城墙上发箭(未提及),而很多是明确是阵战击毙萧达凛。你网文看多了,形成了误解也情有可原,再三狡辩就没意思了。
【 在 karin 的大作中提到: 】
: 澶州在梁唐对峙时期,就是双方激烈争夺的地方。郭威屯大军渡河正在此屯扎,而后发动的兵变,咋会没有城池
: 宋军对待辽军一直是婴城自固的防守,背靠城墙依托护城河,这不很正常,这也是辽方的记录。
--
修改:bocaj FROM 222.131.246.*
FROM 222.131.246.*
你知道什么叫非战地么?路过和打仗一样么?百余年都没有战事的地方,怎么是要地?辽史根本没有城头发箭的记载,而且只是远距离勘察就被痛击,从未在澶州周边取胜,确切的说是据寇准传是真宗到后,辽数千骑被宋军击败斩获大半“帝尽以军事委准,准承制专决,号令明肃,士卒喜悦。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辽军根本不掌握战场,萧达凛到死也只是远远看了几眼,记载的宋军部署,可靠性怎能跟宋方相比?
【 在 karin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知道是黄河渡口,还觉得不是要地么,而且州府所在之地会让城防”年久失修“?其实咸平二年真宗北巡就曾驻跸澶州,之前太宗出征北汉时也驻跸过澶州。辽史的萧达揽传的记载就是宋军驻城隍间,萧勘察地形中箭。
--
修改:bocaj FROM 222.131.246.*
FROM 222.131.246.*
宋军依托据点,地形布阵击败辽军,怎么不是野战?西路军一败再败被人家反攻入境自不必说,东路辽军一败于梁门、保州、北平砦,再败于唐河,三败于瀛州、冀州、贝州、洺州及第一次攻击大名,千里奔袭到澶州又赔上主将。这些,仅有瀛州算是完全攻城。当然攻下过一些小据点,比如祁州,德清军,通利军,设伏野战击败过天雄军追击。但这也得不出野战宋军完全不敌啊。此外,朔州城外不是到了辽境野战?越过易水,兵锋直抵幽州不算牵制。易州,幽州,云州,朔州等地的辽军干啥呢?咋不野战迎敌?咋让人家带着数万铠甲牛羊回来呢?从易州回师的杨延昭、石普等还被被命令“尾缀辽军,歼其游骑,分其兵势。”宋军也严令“州县坚壁,乡村入保,金帛自随,谷不可徙,随在痤藏。”这不都是骚扰牵制?
是有想议和的,但也有看到战机上书:“契丹顿澶渊,去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愿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的。结果是啥?“奏入,不报”, 咋回事?史载 “挞览死,乃密奉书请盟。准不从,而使者来请益坚,帝将许之。准欲邀使称臣,且献幽州地。帝厌兵,欲羁縻不绝而已。有谮准幸兵以自取重者,准不得已,许之。” 都到了要造谣宰相要建功僭越了……主和派厉害啊。即便和议后,宋军还 “率兵抵辽境,破古城,俘馘甚众。”你不是说辽军入无人之境么?倒是找借口再打啊?为什么不接着打?当时形势是,王超、石宝吉麾下有八万多定州军;并州雷有终在石门驻扎着三万并州兵;其他如杨延昭、孙全照、周莹、魏能、张凝、石普、田敏、桑赞八将各佣兵万余步骑至少,散布与河北各处,各州城部队及城防军也不下数万。当面澶州禁军主力和勤王之师二十多万,后续还在聚集。说辽军20万对90万我感觉是夸大了,可是说20万对60万并不算太夸张。且宋军已经完全明了态势,所有力量(之前要分兵据西路辽军,反击入辽境牵制,也远离主战场)集中回来形成了了围歼之势。
难怪后世史家感慨:“不须增兵,即可歼灭辽军生缚萧后,辽军既歼,其国空虚,趁势而前,不特燕云可复,即临潢亦可探而取之,长城之北将不复有王庭。延昭等人之议,岂但百年粗安之计,直为汉武唐宗之规。真宗庸主,竟不听采,惜哉!”富弼也指着辽使耶律真鼻子说:“北朝忘章圣皇帝(宋真宗)之德乎?澶渊之役,苟如诸将言,北兵无得脱者!宋仁宗抱怨自己老爹“当日若听杨延昭诸将之言,何致有今日之事!”
【 在 karin 的大作中提到: 】
: 如果宋军能做到像辽军一样深入的话,辽军会不得不顾。因为宋军野战不敌,骚扰牵制都谈不上有效,这种情况下,辽军不是孤军深入,而是觉得如入无人之境了。战场态势当然要考虑到战火烧在宋朝腹地,宋朝心焦想早点请出去啊。
--
修改:bocaj FROM 222.131.246.*
FROM 222.131.246.*
无法取胜所以要选择策略啊,辽史你贴过了,唐兴寨,遂城长编都有说。保州,北平寨为啥辽史不提?不利的除了瀛州一概不提,攻击定州大阵不利为啥不提?这不是野战么?还是你觉得根本不存在,是瞎编的?你有证据么?洺州明明没打动绕过,却说退之?人家才一两万人,都在,咋没来追击进攻你左路萧达览统帅的十余万人就叫退么?贝州,冀州,不是也没打动么?为啥不说都被击退了?
辽史记载的和议过程也不符合逻辑,与宋史 长编矛盾(前面贴了),王继忠一个叛臣怎么敢私自联络?宋要求和,怎么会给一个下级官员,叛臣联络?真宗在亲征之前就提到辽方和谈提议没有诚意,不讨伐打击,就算议和也不会有成果。综合看,辽方通过王继忠传递和议提议才合理。
辽史站在契丹角度,春秋笔法而已,人家基本不瞎编,站在萧太后对外说辞角度,就是可以说我刚听说宋人求和,恩准继续进行啊。记载还没那么说,说善补奏报,这更没责任啊,善补说的,善补也没有问题,之前不管干了啥我也可以奏报这事儿啊。具体细节有些话可以在宋史里说啊,反正是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不必要非要不给面子。
富弼是主和派,事后都不得不承认,你说外交辞令,也不是他一个人这么说,耶律真也是外交场合,咋不回怼?即便是主和派,只说战场形势也根本不够,最后是拿宰执与武将推动,一旦获胜,会导致权臣出现,武将坐大来吓唬真宗,要是形势阵不行,哪用这么费劲?
【 在 karin 的大作中提到: 】
: 还在复制宋方的膨风战报呢,一败,再败,三败之后的辽军不但不回去,还一个劲的向南突破。辽军再怎么勇敢不怕死,但也不敢拿皇帝和太后来自投罗网吧。同样对照下辽方的记录吧,”甲子,以青牛白马祭天地。丙寅,辽师与宋兵战于唐兴,大破之。丁卯,萧挞凛与宋军战于遂城,败之。庚午,军于望都。冬十月乙酉,以黑白羊祭天地。丙戌,攻瀛州,不克。甲午,下祁州,赉降兵以酒脯。祭天地。十一月癸亥,马军都指挥使耶律课里遇宋兵于洺州,击退之。甲子,东京留守萧排押获宋魏府官吏田逢吉、郭守荣、常显、刘绰等以献。丁卯,南院大王善补奏宋遣人遗王继忠弓矢,密请求和。“ 你觉着辽军不停南突,是信的哪方的战报。
: 前面我转过富弼关于河北防务的奏折中的话,和外交辞令相比,哪个更接近实际。”景德年中闭门自守,皆使出而接战者也。当时守城不敢出,敌兵堂堂直抵澶渊,几至渡河,为京师患“,后来王超儿子也回忆当年,”咸平、景德中,赐诸将阵图,人皆死守战法,缓急不相救,以至于屡败“。师长杨延昭发表下军人收复旧疆的豪言壮志,压根进不了宋廷的议事日程,都不及王钦若陈尧叟的南迁建议的讨论效应。后世史家,如果仅看宋朝的膨风战报,的确会很纳闷
--
修改:bocaj FROM 222.131.246.*
FROM 222.131.246.*
唐晋之后汉周北宋事件不够长么?长期没有战事判断有何问题。乘胜也不是在澶州阵战取胜,而是说的前面攻陷德清军,伏击天雄军追兵取胜,前面多个史料指宋军营阵在城外,契丹从大阵西北角骚扰,宋军出击击毙了萧达凛,哪有从城头发箭的描述?史料不是概括说就是详细指明是阵战,无一说是城头发箭,你找不到赖我么?
【 在 karin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是越说越high啊,先不论你对战地的高深理解,百余年都没有战事,要不你先算个减法。
: 这不你引用的都是”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宋军不可能把床弩驾在阵前来狙辽将。
--
FROM 222.131.246.*
不是这么算的,议和后宋并没有省钱,养着百万禁军一天不敢耽误,全国养兵之费占岁入5/6,积贫积弱是指这个,不是那三五十万岁币。
【 在 maxwell2018 的大作中提到: 】
:
: 辽国南下一次,耗费5万,赢了得到20万,赢赚15万,输了亏5万。
: 宋组织防御,耗费50万贯。赢了亏损50万,输了亏损70万。
: ...................
--
FROM 222.131.246.*
哪用七十年?内战平息,中原腹地还算什么战地?而且明确记载北城地域狭,不宜驻大军,才在城外布置营阵的。床弩为啥不能布置在阵中,潜发为什么不能是在“扼要之处分伏重弓劲弩”发射的?怎么能跟城头发射发生联系?根本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城头发箭的。你看多网文了。
【 在 karin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再算算有百年长么?现在国内七十年和平,是否就没有战略要冲的认定划分
: 你把床弩当成坦克,还出击击毙呢,史料不都写了弩潜发,你所谓的阵战也是澶州保卫战的一部分
--
FROM 222.131.246.*
承认角度不同就好。早就承认辽军避实击虚,绕过三边,绕过冀州贝州洺州,绕过大名了,这自然是有利有弊,之所以人家不防,是这样其实并不稳妥,孤军深入,兵家大忌,不难对付。事实上,澶州短时间内聚集起了超过辽军的兵力,已经变虚为实了。辽军穿插深入并没有导致宋军放线崩溃,前面也遇到了劲敌,而无法再进。去北境千里,给养断绝,耗也不能耗了,不能胜不能进不能耗,这不是被动么?那你绕过的这些不都不再是废子,成了断你归路,要围歼你的好棋了么?
宋史及长编确实承认真宗早就接到辽议和的提议,只是真宗怀疑诚意和时机并未采取实质行动,而是积极布置战争。但所谓何承矩,则宋史及长编都没有记载,辽史记载也不太合乎逻辑,何前一年就已经入京为官(当年王继忠才被俘投降)“进领英州团练使。真宗谓宰相曰:“承矩读书好名,以才能自许,宜择善地处之。”冬,出知澶州”。也就是第二年也就是澶渊之盟这一年10月才到澶州为官,怎么可能在知雄州的时候和王继忠议和(已不再知雄州了)?而宋史记载:王继忠遣小校李兴等四人持他的信箭至莫州见部署石普,则比较合乎逻辑。而且信件内容都详细记载了,“北朝以臣早事宫廷,尝荷边寄,被以殊宠,列于诸臣。臣尝念昔岁面辞,亲奉德音,唯以息民止戈为事。况北朝钦闻圣德,愿修旧好。必冀睿慈,俯从愚瞽。”真宗之前都以为继忠战死,已赠大同军节度,优予抚恤,及四子得官,这才第一次知道王继忠没死。但史载“继忠欲朝廷先遣使,上未许。”,有大臣劝谏“近岁契丹归款者,皆言国中畏陛下神武,本朝雄富,常惧一旦举兵复幽州,故深入为寇。今既兵锋屡挫,又耻于自退,故因继忠以请,谅亦非妄。”认为辽和谈确不得已,应该有诚意。真宗依旧拒绝说:“卿等所言,但知其一,未知其二。彼以无成请盟,固其宜也。然得请之后,必有邀求。若屈己安民,特遣使命,遗之货财,斯可也。所虑者,关南之地曾属彼方,以是为辞,则必须绝议,朕当治兵誓觽,躬行讨击耳。”“非怀之以至德,威之以大兵,则犷悍之性,岂能柔服?”相比之下,记载翔实,不是辽史春秋笔法可比。
【 在 karin 的大作中提到: 】
: 辽史不提要么是讳败,要么是不值一提。但辽军持续南进的架势,当然让人更相信那些宋方所谓的胜绩聊胜于无。辽军也讲究个扬长避短,先找机会野战,找防御薄弱的地方攻击突破,二战德军还要绕开马奇诺防线呢。至于暗里外交渠道,真宗让何承矩联络过王继忠的
--
修改:bocaj FROM 114.254.0.*
FROM 114.254.0.*
潜发跟阵战有何矛盾,防御守卫阵型怎么不能扼要之处分伏弓努?预伏的地方发射就是潜发啊。伏就是预先隐蔽啊,正好对应潜。
你也说之前三边、贝州冀州洺州、天雄,德清,三条线布置了重兵,没想到敌能长驱至此也属自然。预想的最坏情况不过兵锋到达大名、德清,即便之前的都被击溃歼灭,但这段时间,已经足够京师禁军和勤王部队调集了。这种战略预估不正常么?不管是否估计准确,确实史料记载,至当年十月尚未修葺完工,大军到时北城域狭,城墙不固,不宜驻守大军,所以布置营阵于城北啊。你说这些史料是瞎说,有何依据?
【 在 karin 的大作中提到: 】
: 忘战必危的口号是白喊的?中原腹地没有屯军分布?你在阵前发射还叫弩潜发,扼要之处分伏重弓劲弩这不是防御守卫阵形?
--
修改:bocaj FROM 114.254.0.*
FROM 114.254.0.*
所以议和那点岁币不是主要问题,是战略态势恶劣的情况没有改变,具体说就是首都无险可守,需要养重兵防范,而养兵如果不用兵,必然废驰,废驰也就是质量不行就要用数量弥补,这样越养越多越养越废物,钱越花越多,所谓积贫积弱就是这么来的。养了百来年的钱,足够是穷兵黩武的标准了,这些钱,或者这样标准花钱,花个十年用兵,辽的体量也撑不住了。
【 在 maxwell2018 的大作中提到: 】
:
: 因为养着兵,才有议和的资本,否则人家不平推了?
--
FROM 124.6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