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咋不早说纠结点?
一般说,洪武十五年(1382年)春正月,在云南分设十四卫,乌撒卫为其中之一。
乌撒建城是洪武十四年,据明实录“辛酉年十二月三十,城乌撒“。洪武十五年,“壬戌年正月初七,置乌撒卫指挥使司“,根据《明史》,洪武十六年,乌撒府改隶四川布政司。而“十七年五月,乌撒府升为军民府,领可渡河、赵班、邬撒、阿赫关四巡检司“。而据《天下一统志·卷之七十二·乌撒军民府》,是明永乐十二年,“改乌撒卫隶贵州都司“。
乌撒卫是永乐十二年隶属贵州。
乌撒军民府与乌撒卫之间的荃力调整让渡情况暂时也不详实,乌撒卫依旧作为独立的驻军军事机构由贵州都指挥使司辖治。乌撒军民府,下辖武职土司,兼领军、政,享有较高程度的自制权,与乌撒卫一直维系着“府卫同城分隶”的交互格局。总体卫所原有的少量民事行政职能不断削弱,府内职官逐步向“土流参治”过渡,卫所的部分军事权力亦受军民府的提调节制,军民府的综合郑志地位高于卫所。
建制归属,也不好说一定改变籍贯概念,朱光涌调查了即墨市一带的云南与“小云南”移民,考证他们绝大多数为乌撒卫军户。明清时期,卫与县同,可作为籍贯的区划之一,平定云南后,卫所大部分驻军承平时期很多都已不需要,很多被调走了,也包括乌撒卫的军户。
而且,明初云南建立起四条通往内地的驿道,即普安路、乌撒路、建昌路和粤西路。四条出省驿路中,粤西路通往广西,建昌路通往四川,普安路和乌撒路通往长江中下游的湖广、江西、南直隶、浙江等地区,为明代云南最为重要的出省驿路。这也可能是原因。
也有人说就是瞎附会抱团,要不咋就胶东多,就乌撒卫多,其他地方也有迹可循,比如运河以东卫所也有,就没这传说。
【 在 nkai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是我高兴,一开始就错,乌撒隶四川布政司,永乐后期又属贵州,属云南都司就洪武十五年一年,所以说是后世瞎编的
--
修改:meza FROM 125.35.85.*
FROM 125.3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