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综合来说,地理层面山东应该是最好的
你那些指鹿为马,完全是螳臂当车。一千多年的共识一直都是济南府瓦岗寨。
【 在 Sabella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根本毫无依据(也拒绝给出任何依据),从没有这种共识,甚至连这样的正规学术观点都没有。况且,隋末根本没有什么济南府,我早就指出了。
--
FROM 61.48.20.*
你毫无依据的自说自话,再说一千年也没用。
【 在 pingguofei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那些指鹿为马,完全是螳臂当车。一千多年的共识一直都是济南府瓦岗寨。
--
FROM 125.35.85.*
济南府瓦岗寨已经是14亿人一千多年的共识,你以为靠几十年的赝品瓦岗寨乡就能推翻?
【 在 Sabella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毫无依据的自说自话,再说一千年也没用。
--
FROM 61.48.20.*
自说自话,只是笑料。瓦岗军存续期间根本没有什么济南府倒是千真万确。
【 在 pingguofei 的大作中提到: 】
: 济南府瓦岗寨已经是14亿人一千多年的共识,你以为靠几十年的赝品瓦岗寨乡就能推翻?
--
FROM 125.35.85.*
跟商代遗址什么关系
【 在 Sabella 的大作中提到: 】
: 迁都位置大都是考证推测。史载商“不常厥邑”,“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就是老是搬家,居无定所,族人烦闷。具体怎么搬,都承认,历史久远,文献失考。迁几次也无定论。如史记云“乃五迁,无定处”。五迁的具体情况,也是众说纷纭。《古本竹书纪年》说迁过的五个都城是嚣都、相都、庇都、奄都、殷都。《史记》说是隞都、相都、邢都,然后盘庚时候先都河北,后来渡过黄河迁都殷。《尚书书序》上记载是迁都了四次,嚣都、相都、耿都、殷都。迁殷后也不是不迁了,《竹书纪年》上说,武乙三年,商都从殷迁到了河北,十五年又迁到了沫,文丁元年,又迁回了殷。末代商王纣王继位的时候在殷,但是后来又把首都搬到了朝歌(今河南淇县)。以至于《新义录》说商朝统共迁都迁了十七次之多。而且,具体位置也有争论,且范围差距极大。如亳在哪里,就至少有三个说法,一说在山东曹县、一说在安徽亳州、一说在河南偃师。
: 迁都也有军事目的,迁到边陲便于攻伐也是有的,比如迁到黾,也是记载是为了就近指挥镇压东夷的叛乱。而且“黾”地处黄泛区很不适合。等到盘庚的哥哥阳甲即位后,非但东夷叛乱未能镇压,西北边陲也岌岌可危。再比如,第一次迁都,按史记的说法是仲丁迁隞都。有记载仲丁继位后了“征兰夷”的事,很多考证也认为这次迁都很可能是为了征讨兰夷。又比如河亶甲迁相,是东夷又开始叛乱,属国班方也起来造反,史载“征兰夷,再征班方”,也有人估计此时隞都屡受威胁骚扰,不得不迁都到相。
: 还有些都,之前本来就是拱卫囯镓的世子封地,祖乙的新都耿都,南庚的新都奄都,都有考证说是其即位前的封地,会老窝安全方便,很正常。
: ...................
--
FROM 117.10.89.*
当然有关系。二重证据,基本常识。号称啥挖不出来就不能证实,挖出来不是知道是啥,生编硬扯,也贻笑大方。考古依据当然有助于澄清不同史料记载不一致的情况。
【 在 nkai 的大作中提到: 】
: 跟商代遗址什么关系
--
FROM 125.35.85.*
你无法否认瓦岗寨属于济南府的历史事实
【 在 Sabella 的大作中提到: 】
: 自说自话,只是笑料。瓦岗军存续期间根本没有什么济南府倒是千真万确。
--
FROM 61.48.20.*
根本没有这个事实,连正规学术观点都没有。反而,隋代无济南府是一个客观事实。
【 在 pingguofei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无法否认瓦岗寨属于济南府的历史事实
--
FROM 125.35.85.*
狗嘴吐不出象牙来
【 在 Sabella 的大作中提到: 】
: 史盲就会骂街,你才是喷子。桐叶封弟封的是谁?可笑。当时山东就是边陲而已,跟人家山西河南关中才是差着段位。
--
FROM 42.80.71.*
骂街只能表明知识贫乏,不学无术,无能狂怒。山东人招你惹你了,这么黒人家?
【 在 linuxyin 的大作中提到: 】
: 狗嘴吐不出象牙来
--
FROM 125.3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