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为什么长三角地区饮食上不嗜辣?
你这个肯定毫无依据。你自己高兴就好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编撰的贵州《思州府志》记载:“……药品:海淑,俗名辣火。"这是贵州最早记载,明确说了当时认为是药品,仅有土苗代盐的记载,说明汉人并不食用辣椒。而食用的记载要在雍正年间。这说明,整个康熙年间,中国食辣习俗发源地贵州都没有食辣习俗,何况明确史料记载在嘉庆年间贵州传来食辣习俗的湖广?湖广填四川是康熙前期中期。你所本的花镜的记载,是1688年浙江的园艺书,所载研极细……人多采用,我早已提供了学者的分析,有学着考证首先江浙当时所谓番椒并非辣椒,其次所载应为药用,结合江浙在其成书后200来年,也未行程食辣习俗,不可能在中国食辣起源地贵州尚未形成食辣习俗时,食辣就已"人多采用"。同时,大量直到乾嘉年间的著述均指辣椒为观赏要用,甚至提到西南已有食辣情况,直到近代以后还有将食辣认作是两湖西南习俗而江浙广东沿海不涉及的论述。基本可以肯定花镜记载基本为药用,或孤证且与事实明显矛盾。
综上,湖广填四川为四川带来食辣习俗,根本不可能发生,同时,四川食辣习俗演化的原因,可能与各地移民在新环境下,无法获得足够调味品延续过往口味习俗有关,相关论述我也提到了,需要说明的是,这与湖广填四川带来食辣习俗,明显不是一个范畴。
以我的认知任何观点都应该有事实和逻辑依据。不要主观臆断。
【 在 randomh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最早记载之前
: 肯定行为已经发生了
: 康雍乾时期很近,嘉庆却有距离
: ...................
--
FROM 219.237.202.*
前面说过,食辣习俗演进的北限是关中,关中的食辣水平总体远未达到两湖和四川水平。应该不是嗜辣和依赖辣椒下饭范围。但比之华北华东华南沿海,应该厉害些。
【 在 wyid 的大作中提到: 】
: 西北也是吃辣的,南方也不是都吃辣,严格说吃辣是西部+湖南江西,跟南北没关系
--
FROM 219.237.202.*
早有学者发表文章举例指出,黑龙江人口以不到湖南半数的人口,却社保养老金发放几倍于湖南,到底是拿着几千块钱的退休工资的穷还是拿着百十块钱的新农合的穷?
【 在 wyid 的大作中提到: 】
: 跟富穷没关系,现在人均最穷的甘肃云南黑龙江
--
FROM 219.237.202.*
没说别的,就是说连检疫都不在乎……
【 在 xiaohua1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有检疫,但是新鲜,美味
--
FROM 219.237.202.*
你说的那个我已经有分析,不想再说过程,只再说下结论,内容理解有真争议,众多采用理解为食辣,与众多史料和事实不符。
现在四川两湖西南等地饮食,基本上都达到了嗜辣标准。至少我在武汉和岳阳,都见过政府部门宣传高盐高辣危害,人家也是跟你抬杠么?
【 在 randomh 的大作中提到: 】
: 食用起源我已经说了
: 你要加个大规模我可能还能同意一些
: 我也没说嗜辣没有危害,但是平时吃一点不要紧
: ...................
--
修改:bocaj FROM 219.237.202.*
FROM 219.237.202.*
研究表明尿钠水平在在推荐量两倍也就是20g每日水平以下,与摄入量基本无关。健康人群(主要是肾功能正常)不会因为摄入量多少,而改变尿钠检测值。如果尿钠值异常增加,基本提示的肾功能异常,而不是吃咸了……各地健康人群尿钠水平本就不同,其与地理环境相关性研究有很多论文。
【 在 randomh 的大作中提到: 】
: 两张图有相关性
: 尿钠的峰值比摄入量低很多,但大体高低和摄入高低保持一致
: 你要反驳得拿出更有力的证据
: ...................
--
FROM 219.237.202.*
生葱如果过量一样会有害健康,但葱烧熟吃明显多得多,熟葱根本不辣,是普通蔬菜,也就是韭菜之类级别。
中国主要是熟食,熟食比例在全球是最高的。生食葱蒜与辣椒用量相比,根本差着数量级,如果能够等量齐观,确实可以说这也是嗜辣,也有危害。
最后,川菜本身辣不辣,不要以嗜辣人群体口味而定,比两湖鲜辣强些也不能说是不辣的标准。改良川菜已经存在,但有很多人依旧受不了改良减辣后的川菜。这都是事实。
最后,改良少放辣椒值得提倡,过于追求重口味是嗜辣泛滥的症结,这个认识也得有,提倡不要养成追求重口味的习惯,在下一代上从源头改善,也是值得提倡的。我爱人全家都是在湖南,下一代其实根本很排斥辣椒,只要家里注意,都没有染上嗜辣恶习。我岳父甚至早几十年就不吃任何辣椒了,他本身几辈子湖南人,很能吃辣的,但并不喜好,自觉逐渐一点都不吃了。我岳母却是无法改习惯,这也无可厚非,她很自觉,自己单做辣菜,不让孩子吃(其实孩子没有天生爱吃辣椒的,碰到一点都很受不了)。总体,我所接触到的湖南00后,基本上嗜辣的非常少,吃点辣也的也是一年不吃辣椒也没事。不会长期重口导致成瘾的嗜辣。
【 在 randomh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啊
: 所以杠了半天
: 你的这个论点我做两个小修正:中餐一般讲究生葱熟蒜,葱大量生的用;生蒜好吃但推广不开不是因为辣,而是因为臭,其实大葱和韭菜都有这个问题,所以古人不食荤指这些有气味的调料,你说不是大多数,但吃的人不少,“吃面不吃蒜,味道减一半”
: ...................
--
修改:bocaj FROM 219.237.202.*
FROM 219.237.202.*
注意,原文是"人多采用",如果为假,没有讨论的必要,如果是真,那么不可能指食用。你说的没有大规模,跟人家字面意思已经不符。至于该记录的番椒是否后来的辣椒,学者有专门文章,明确结论,你可以不采信。
你对于我举的贵州地方志首次记载辣椒的史料,不要主观臆断,不顾基本历史进程。首先这条贵州地方志首次记录已经是康熙六十一年,湖广填四川高峰时期是康熙三四十年。后面人数根本不能和高峰期相比。其次,直至康熙六十一年的这条史料依旧认为辣椒是药,且只说土苗有代盐的行为,也就是汉人没有。即便是之后还有少量贵州的移民,也不能确定说是有食辣风俗的人。再有,贵州人不是湖广人,贵州移民的数量占比比较有限。
最后,引种的记载和食辣习惯传播没有必然联系。引种即便存在,也不能推翻,学者关于嘉庆以后贵州食辣风俗北传的导致四川沾染此习俗的结论。
【 在 randomh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里面有个规模和认知的问题
: 江浙知道番椒辣但没有大规模食用
: 与采用冬月以代胡椒并不矛盾
: ...................
--
修改:bocaj FROM 219.237.202.*
FROM 219.237.202.*
摄入量我早说了,小样本,主观性大(食盐采购量,家庭自报为主),你都不看期刊论文的具体方法么?各种酱油,成品,辣酱类,鸡精类,无法精确测算盐量,调味品种少的,反而可能因此主要依靠盐,纯食盐用量不足以说明摄入量。我岳母做饭用盐更少,但是说我们吃的太淡。因为各种老干妈,剁椒,酱油的用,咋可能像我们一律白灼连酱油都不加的用盐多?这种例子很多。
【 在 randomh 的大作中提到: 】
: OK
: 那就还是回到摄入量
: 北边摄入量比南边多一些,也回应了南甜北咸的老话,当然近些年南北都有减少的趋势,还是超过推荐标准的
: ...................
--
FROM 219.23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