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入职前签订的是三方协议,正式入职后才签署劳动合同,这一流程在央企中基本是普遍做法。而且进到单位还有二分,具体的奖金情况不同单位也不一样,第一年是试用期,工资和一年之后也不一样。不呆两三年就不会清楚真实的薪酬情况。
2.若要对比高校毕业生的薪酬水平,显然需要将不同工作年限后的薪资变化纳入考量。举个例子,假设入职初期清华毕业生月薪 2.5 万,北工大毕业生月薪 8000;工作数年后,清华毕业生薪资增长至 5 万,北工大毕业生达到 1.2 万 —— 这样的差距其实符合行业规律。反过来想,若有人认为清华、北大与排名 50 位左右高校的平均薪酬仅相差百分之十几,排名前76的学校平均薪酬都是1万出头,大差不差。这显然违背常识,稍有判断力的人都能察觉其中的不合理。
3. 不妨问问自己:你的母校就业指导中心是否回访过你?是否回访了你的同学?是否调查过你的薪资?调查覆盖了多少毕业生?如果有调查,混的不好的学生就一定反馈吗?反馈的薪酬数据就一定真实吗?就业指导中心很可能就找收入高的少量学生问一下,然后说我们平均工资多少多少,最后造成了他们的数据不真实。
假设有民营调查机构去公司统计调查,让公司给他们提供公司员工毕业学校和薪酬情况,公司会理他们?这些都是公司的商业秘密,谁有权要求公司提供这些信息给他们?
是否相信这种排行榜,是个低级智商题。能起到智商筛选作用。如果我再多花时间和信这种榜的人讨论,说明我的智商也是很低的。现在打了这些话来讨论,就说明我的智商不高。哈哈。
【 在 fuweihua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入职前不知道都是情况就签合同了?毕业五年工资和毕业薪酬如何有什么关系?就业指导中心有项工作叫毕业生回访是干什么的
: :
--
修改:gct007 FROM 219.143.128.*
FROM 219.14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