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种制度设计的结果,就是强化了学校间的等级差异,同时弱化了校内不同专业的分数线差。对学生而言,专业兴趣选择权,被报考时的“专业组”设置以及入校后“大类专业”二次分流所限制,不少人不得不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 在 wyflame 的大作中提到: 】
: 北京现在志愿虽然可以在“专业组”内再填“专业”(其实很多学校也是大类招生,是大专业),但投档的基本单位是“专业组”,如果你分数刚过“专业组”线,没填冷门专业且不服从调剂,基本上只能退档。基于这个风险,估计绝大部分考生会填“服从调剂”。这种情况,所谓的“志愿直接到专业”的实际价值就大打折扣了。只有投档的基本单位(投档线)改为“学校+专业”,而不是“学校+专业组”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
FROM 159.2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