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命题简单的时候,赋分制是优秀生的大坑
你假设只考化学这一门,只要录取是按学生排名,赋不赋分结果是一样的。如果题简单,裸分录取到92分,赋分制下录取到76分,都是同一拨人。
问题在于,考多门的时候,赋分制和裸分制就不一样了,裸分制的总分里,区分度低的科目权重会被稀释,这也是说以前理科高考关键在理综的原因,因为理综区分度最大。赋分制下,各个科目的权重完全一样,不存在谁高谁低。所以真要说,赋分制对各科平均发展的小孩更有利。
另外,选科背景下,各个科目的考生水平不一致,这也是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会通过学生市场化自由选科平衡掉,无非是苦了最开始几届学生而已,他们比较看运气。
【 在 redapron 的大作中提到: 】
: 据说图上是2020年北京高考化学赋分。95-85,92直接被削到76了。
: 命题简单没区分度,手动给分差,对学得深,能驾驭难题的学生就是噩梦,错个选择就一败涂地了。
: 很担心今年的生物和化学又是这么坑。
--
FROM 222.90.96.*
你认为化学出题简单的话按赋分制很坑,是默认了数理化应该是高区分度的“难课”。但实际上,在裸分制下,不同科目区分度天然是不同的,语文就是低区分度的典型,那么化学出题简单,也就是相当于多考了一门语文而已。
所以,赋分制最大的结果是强行拉平了所有学科的权重,理化生再难,赋分制下权重也和语文是一样的。至于题目简单与否的影响,只能这样总结,裸分制下,你的排名受最难的科目成绩影响最大,赋分制下不存在这一点,题目难不难对排名影响不大。
所以赋分制下一些偏科的尖子生确实会吃亏,这倒是没问题。
【 在 redapron 的大作中提到: 】
: 据说图上是2020年北京高考化学赋分。95-85,92直接被削到76了。
: 命题简单没区分度,手动给分差,对学得深,能驾驭难题的学生就是噩梦,错个选择就一败涂地了。
: 很担心今年的生物和化学又是这么坑。
--
FROM 222.90.96.*
我路人瞎说的,看题目有点意思纯学术探讨而已。
可能说权重完全一样有些夸张了,但是赋分制削弱了不同科目区分度不同带来的影响,这没问题吧?
赋分制下,你的分数=sigma(f(各个科目的排名)),裸分制下,你的分数=sigma(各个科目裸分)。
看上去后者更简单,也更线性,但别忘了,录取的最终标准是排名,所以后者裸分制的算法也不是线性的,反而受出题难度的影响更大。
【 在 wangychf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知你是被迷惑的,还是主动鼓吹的。
: “赋分制下,各个科目的权重完全一样,不存在谁高谁低。”这个观点可未必对的。
: 赋分制下的权重是分布依赖的,而且它不是线性的。
: ...................
--
FROM 61.150.43.*
你难道觉得赋分制的这个前提不存在?
不是各个科目的排名严重依赖于出题效果,而是你的总分排名严重依赖于各个科目的出题效果,不仅依赖于出题效果,由于各个科目本身性质不一样,裸分制下各个科目天然的权重就不同,语文出的再难,裸分制下权重也几乎不可能和数学物理相当。如果文理分科,同一赛道考生考的都一样,这个权重问题尚且可以不管,考生自选课的情况下,怎么避免差生选历史分数和优等生选物理分数相当?只能用赋分制解决。
至于赋分精度问题,那根本就不是事,提升一下赋分表精度而已,用公式换算,带上小数点也不是什么难事。
【 在 wangychf 的大作中提到: 】
: 赋分制的前提是各个科目的排名严重依赖出题效果,
: 再加上赋分的精度降低了3倍,略微的偏差,就会被放大三倍。
: 其实赋分制导致的出题事故更为严重,概率更大。
: ...................
--
FROM 222.90.67.*
赋分制下,语文的比重肯定会更高,至于这合不合理,就看观念了。
但是你这个例子也太夸张了。满分150的话,语文均分基本在90左右,数学均分在60。
你这两个例子,数学和语文分别在平均分水平,标准化就是50,但是数学120的标准分肯定高于语文120的标准分,所以后者应该分数还是略高一点。
【 在 melody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标准分时代,语文120+数学60,远高于语文90+数学120,得语文者得天下
: 现在的赋分制迟早也得扔进垃圾堆
:
--
FROM 222.90.67.*
你认为物理历史没法比较,这我没啥意见,但在自由选科考试的框架内,赋分更优,这点你该承认。
我个人是更认可自由选课的,迫于各种现实情况,我们的教育已经极度偏向于选拔和淘汰了,但必须承认,为了选拔淘汰所进行的应试培训,对学生能力培养没什么大用处,这点到了大学和之后的工作体现的淋漓尽致。即使是理工科天才,到了研究生阶段和工作以后,也要写报告、做ppt,讲话交流有艺术性、博古通今。以这些素质为目标的话,自由选科显然更有利。
至于你认为赋分是“人为修改数据”,这个论点的基础是你认为裸分是绝对的。实际上以出题人的视角看,没有什么分数是绝对的,哪怕是数学最后一个大题超个纲,就可能促使精英学校学过超纲内容的某几个学生考上更好的学校,让普通中学的一些学生掉队。
无论是裸分还是赋分,都是在设计一种分数制度而已,哪种都不是绝对的,哪种也都没有绝对公平。
【 在 wangychf 的大作中提到: 】
: 其一、物理和历史通过赋分比较,就是不科学的,因为物理和历史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比较,出发点就错了
: 其二、赋分精度是没法调整的,因为都是事后的,就算当年的标准分,总分900高于750,也没法真正调整精度。
: 事后的任何数据修改都是“人为修改”数据。事后的弥补,只能说,比如高考招生上对各专业和科目分别评价。比如每科目优先排各科目的成绩,物理专业先排物理名次,再看历史成绩,绝对不能加和到总成绩中。
: ...................
--
FROM 222.90.67.*
你这个结果首先和我的预测也没啥太大差异,无非是你这个数据里,语文120的标准分比数学高了不少,说明当年语文题可能难了一点,或者数学简单了一点而已。我凭自己主观,觉得大部分情况下,数学考120还是比语文120难一点。
文科成绩和理科卷面成绩不可比,我相信大家都很明白,但是现在要混起来算,不用标准化手段能行吗。
【 在 melody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查了某年的标准分
: 语文90 = 469,数学120 = 646,卷面90+120 = 210分,两门标准分均分:558
: 语文120 = 715,数学60=428,卷面120+60 = 180分,两门标准分均分:572
: ...................
--
FROM 222.90.96.*
试图通过教育选出“科学天才”,我认为是我们长年应试教育荼毒下产生的对立观念,二者都是极端不可取。
即使抛去那些不切实际的教育理想,现实功利地讲,教育也要培养人在社会的综合生存能力,你或许看到了如某数学系助理教授那样凭一技之长也能名扬天下的天才,我作为一线教育者,却看到了多得多的学生,明明有很好的闪光点,却因为一些能力的明显缺失,大大制约了他的发展。从社会的功利角度看,成功者也以全才为主流,专才偏才是特殊情况。
搞一将功成万骨枯式的教育,我觉得是万万不该的。
【 在 redapron 的大作中提到: 】
:
: 你的这一段话,矛盾得很,逻辑不是很清楚
: 首先现代科学是以分工专业化为前提的,以“博古通今”作为选拔标准,是得不到科学天才的,只能找到万金油
: ...................
--
FROM 222.90.96.*
首先我是在混算的既成事实下讨论的,你完全可以觉得不应该混算继续分文理科考试,
其次我觉得混算有一定的好处,现在连大学都强调通识教育,各种削减专业课学分,何况中学。
北航理工科毕业,最后去X史研究室写材料,这现在不是小概率事件吧。
【 在 smezsc 的大作中提到: 】
: 为什么要混算?
: 政治历史考满分的同学会去北航学技术么?
: 混算真不如分科
: ...................
--
FROM 222.90.96.*
日本高考用偏差值,也就是标准分已经几十年了,也没什么大问题。关键在于,你非要拿卷面分作为基准衡量,自然觉得标准化之后很奇葩,但你以标准化为原点看,同样60分,难课难题是top10%,容易的又可能是后半段,难道不奇葩吗?
【 在 melody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标准分时代,同样是卷面分600,有人可以上清北,另外的人却只能上二本,所以实行几年就被抛弃掉了
: 现在的赋分制也将是这个结局
:
--
FROM 61.18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