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有两个经典片段:
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再三强调“当道扎营,不可在山上驻军”,可马谡偏觉得“居高临下更易破敌”,最后把街亭丢了。诸葛亮事后指定得骂“马谡这小子真笨,连命令都不听”,但马谡心里说不定还委屈:“我按兵法来的,怎么就错了?”
反过来,曹操让夏侯渊守定军山,特意叮嘱“你就坚守别出战,等我带援军来”,夏侯渊却觉得“敌军看起来挺弱,赶紧打能速战速决”,结果被黄忠斩了。曹操肯定气得骂“夏侯渊太鲁莽,坏了我的大事”,但夏侯渊大概率也想:“趁势把敌人打垮,难道不是好事吗?”
职场里“领导嫌下属笨、下属嫌领导傻”,跟这两段故事的核心一模一样。
一、矛盾本质:“信息差+立场差”,就像《资治通鉴》里说的“上下不同谋”
《资治通鉴》里写过“齐威王论宝”:齐威王说“我手下有个叫檀子的大臣,让他守南城,楚国人就不敢来侵犯”。可底下大臣一开始还以为他说的“宝贝”是珠宝玉器这就是典型的“上下信息对不上”。
职场里的矛盾,本质也是这2点:
1. 信息差:你看到的是“一小块”,领导看到的是“一整个盘”
下属觉得领导“把简单事儿搞复杂”,就像马谡只看到“在山上驻军打起来方便”,却没看到诸葛亮手里的“全局计划”。诸葛亮要的不是“一时打赢”,是“守住街亭,给北伐大军争取时间”,在山上驻军虽然好进攻,却没考虑“一旦被断了水源,士兵们不打自乱”。就像职场里,你觉得“客户就要个简洁方案,领导偏要加3页讲战略的空话”,却不知道领导还得应对“董事长查‘部门有没有跟上公司年度目标’”。你只看到“客户要啥”,领导得盯着“客户需求+上级要求+团队考核”这三摊子压力。
2. 立场差:你盯着“眼下把事儿做完”,领导盯着“长远不出乱子”
《资治通鉴》里讲“商鞅变法”,老百姓一开始觉得“新法令太麻烦”,可商鞅要的不是“老百姓当下舒服”,是“让秦国十年后变强大”。职场里也一样:下属更在意“赶紧把事儿了结”,领导更在意“把事儿做对、别出风险”。比如你觉得“报销走电子单就能自动过,领导偏要手动核对,纯属多此一举”,觉得他“死板”,可领导得扛责任。“万一系统出漏洞,审计查下来,是我这个当领导的没管好”,你关注“快不快”,领导关注“合不合规”,立场不一样,自然觉得对方“不懂事”。
二、下属觉得领导“傻”:你没看懂他“藏在背后的心思”,就像《三国演义》里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下属眼里“简单的事儿”,领导偏要“折腾来折腾去”,不是他“傻”,是他要应对的“看不见的风险”你没看到。就像韩信“表面上修栈道让项羽放松警惕,暗地里却从陈仓道偷袭”。
你只看到“修栈道这笨办法”,没看到“偷袭陈仓的全盘计划”。
他要“应付上面的压力”:就像刘备让关羽守荆州,关羽觉得“凭我的武力,肯定能守住”,却没看到刘备要的是“荆州作为联合东吴对抗曹操的据点,不能轻易跟孙权闹僵”。
你觉得领导“加那些战略空话没必要”,却不知道那是上级部门的“硬要求”,领导不改,会被批“不重视公司战略”。
他要“避开看不见的坑”:《资治通鉴》里写“汉文帝问周勃‘全国一年判多少案子’,周勃答不上来”,有人觉得周勃“傻”,可周勃心里门儿清:“我是丞相,要管的是‘朝堂大局’,不是‘具体判多少案子’这种小事”。你觉得领导“让你改方案是折腾人”,却不知道他看出来“你没注意到客户的隐性需求,现在不改,后续肯定得返工”。他要“平衡长远的好处”:就像诸葛亮七擒孟获,有人觉得“抓了直接杀了就行,何必放了又抓、反复折腾”,可诸葛亮要的是“南方从此长治久安,不再叛乱”。
你觉得“当下满足客户需求就够了”,领导却得琢磨“这个需求会不会让团队陷入‘后续没完没了改方案’的循环,影响其他项目”。
三、领导觉得下属“笨”:你没意识到“经验差带来的认知差距”,就像《三国演义》里的“纸上谈兵”
领导觉得“我都讲得够清楚了,下属还是做不好”,就像赵括觉得“兵法我背得滚瓜烂熟,可带兵打仗却一败涂地”。
不是下属“笨”,是领导把“自己的经验常识”当成了“下属本来就懂的事儿”,没做到“说清楚、讲明白”。
1. 你说的“清楚”,是“你自己觉得清楚”,不是下属真的“清楚”
诸葛亮跟马谡说“守街亭要在当道扎营”,却没说“要是敌军来进攻,该怎么布置防守;要是粮食被断了,该怎么求援”。就像领导跟你说“写个活动方案”,却没说“预算有多少、时间节点是什么、目标人群是谁、需要对接哪些部门”,你自然容易做错。
《资治通鉴》里写“唐太宗教侯君集兵法”,侯君集后来抱怨“太宗藏着本事不教我”,太宗却说“我教你的,够你应对一般情况了,你却想直接学‘绝境破敌’的招。是你没先把基础打牢”,领导觉得“你笨”,往往是因为你连“最基础的要求”都没吃透,就想着“走捷径”。
2. 你的“常识”,对下属来说是“新知识点”
就像关羽教关平“刀法”,觉得“劈、砍、刺多简单”,可关平一开始连“握刀该用多大劲”都掌握不好。
领导觉得“报销流程很简单”,是因为他做了5年管理,对“哪个节点要审批、哪些地方有风险”门儿清;但对新下属来说,“哪些单据要附证明、哪些审批得找分管领导”都是陌生的,需要的是“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查什么”的细化指导,而不是“你怎么连这都不懂”的指责。
四、破局关键:学《三国演义》里的“隆中对”,先“搞懂对方”再做事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隆中对”能成功,核心是“先搞清楚刘备的处境、曹操和孙权的情况,再定策略”。
职场里要少点“互相嫌弃”,也得先“看到对方的视角”:下属可以学“张飞请教诸葛亮”:张飞一开始也觉得“诸葛亮就是个书生,不懂打仗”,但后来每次出征前都会问“军师,这次打仗,有啥要特别注意的?”
你也多问一句“领导,这件事您最在意的结果是什么?有没有需要特别注意的背景?”,主动补全信息差,就不会觉得领导“没事找事”。
领导可以学“刘备带新人”:刘备教马谡的时候,会先“让他从参军做起,跟着看、跟着学”,再慢慢放权。你也多说一句“我需要你做到XX标准,第一步先做XX,遇到XX问题可以找XX对接”,把模糊的指令变具体,就不会觉得下属“教不会”。
其实职场里根本没有“谁笨谁傻”,就像《资治通鉴》里说“上下同欲者胜”。领导和下属“互相看不惯”,不过是“位置不一样,看到的东西不一样”的必然结果。
真正成熟的职场人,不会纠结“谁对谁错”,而是能像诸葛亮那样“既懂全局,也明白下属的局限”,像刘备那样“既明确目标,也给下属细化指导”。
这不是“妥协”,是为了让工作少点内耗、多点顺畅的关键。
--
FROM 123.1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