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甘肃天水幼儿园的后厨评价
这是完全理性状态下,且一切环节都做对的理想状态,是个应然问题。但,很多事情执行过程中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劈叉,这是个实然问题。
比如,有没有可能采购的人从网上买,搜索没整明白,又没仔细看,买来了颜料?然后觉得不用浪费,加一点点应该没关系的侥幸心理(儿童寓言《一点点》:猴子觉得往水里扔个香蕉皮是一点点,那个动物觉得倒点脏水是一点点……最后水塘臭了。。。),然后就用了?(当然,我这也只是基于世界的真实运行状态的一种猜测。)
【 在 noon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问了一下ai。蒸300个馒头,食用色素的成本也就是3块钱。就算多蒸些,500个也就是5块钱。一天一顿。一年250个工作日,也就1250块钱。要是个小作坊我能理解。你这么一说,我更不理解了
:
--
FROM 120.246.29.*
理性的人应该谨慎怀疑,小心求证,而不是上来就认定结论,在网上有的没的乱说。至少,把所有人都党晨完全理性人,且不会犯任何错误,这个假设在现实中是无法成立的。我想,我们周围都有蠢人。
对了,刚才午休刷到个视频,有个叫辛吉飞的做了个试验(这人名字听着耳熟):从网上买的颜料,就标注个柠檬黄,什么食用不食用没标,七八块一斤包邮。他买了一袋,掺到面里做面食,掺了一些到面很鲜艳的程度,没有任何异味儿。这也算是一个试验吧。他这个试验至少说明两点:1、网上这类产品名称标注是比较混乱的;2、不像某些网友猜测的那样会有异味儿。当然,他说的只是他的试验,也算属于一家之言。你怀疑可以也去试验一下。你也可以去搜搜这个视频,看里边有没有什么纰漏。我是没工夫去细看了。
【 在 gongxiami 的大作中提到: 】
:
: 如果不是天水的曾经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并且现在也没有铅矿相关的污染风险了,我相信理性的人都同意你的推理
--
修改:whx83 FROM 120.246.29.*
FROM 120.246.29.*
我理解他那个是个阶段性的试验,只是针对网友质疑的:“那玩意儿有味儿,谁会吃?”之类的质疑。。。至少从他宣称的试验结果看,并没有特别让人反感的味道。
这事儿,也别指望一口吃个胖子。慢慢来吧。
【 在 SOTSEA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是没有时间细看,但是最近几天只要讨论天水的事你都在回复。
: 回到辛吉飞那个,他有没有试试吃了柠檬黄的糕点血铅上升多少啊,味道如何,会不会先出现铬中毒。
: 大胆且合理的质疑没什么问题,这么简单的事,拿证据出来辟谣就行了。
: ...................
--
FROM 120.246.29.*
吃着就不知道了。这个需要再验证。
但是吧,首先,上色的作为添加剂添加的,添得很少的话是不是也有您所说的明显的涩味?您也没吃过,我也没吃过。其次,做那个面食应该不会只放这东西吧?会不会放盐、糖、胡椒粉之类的其他调味品?掺和在一起到底是个啥样子?存疑。也不能因为纯原料有异味儿就推出最后的成品一定有异味儿。我们吃的东西里的一些添加剂,你整纯原料的味道也不好,但是放在食品里你根本吃不出来异味儿。再举个例子:一些常见的市售食品的含盐量非常高,比如话梅、果脯什么的,但是因为被其他味道(比如甜味)盖住了,你根本吃不出来它有那么多盐。还有,以前讲究的人吃西瓜要放点盐,这肯定不是冲着它的咸味儿去的。人的味觉还是比较神奇的。
【 在 noon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说的那个视频我看了,他只是说闻着没有味道。但是没有吃
: 我看网上说六价铬具强烈涩味,不知道蒸出馒头来涩不涩
:
--
修改:whx83 FROM 120.246.29.*
FROM 120.246.29.*
我开始也有这个疑问,因为以前也确实在食品包装上看到过“柠檬黄”。查了一些资料,说是有食品用的,也有工业用的。比如,工业用的柠檬镉黄,也被称为柠檬黄,工业用的也的确含重金属元素。。。可能是不同的物质用了相同的缩写?
鉴于网上售卖的这些东西的标注混乱的事实(辛吉飞的那个视频里的,就用简陋的密封袋一装,贴个名称字条。。。),不能排除有其他的不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工业用品只标注个柠檬黄就出售,购买者不注意是有可能买错的。
【 在 shixiangyun 的大作中提到: 】
: 柠檬黄是常用的食用色素
: 含铅吗?
: 就算没标食用,也不可能吃出铅中毒来
: ...................

--
修改:whx83 FROM 120.246.29.*
FROM 120.246.29.*
定量的分析我就不好多说了,我主业是搞弱电的,不是搞化学的(虽然高中时化学学得还凑合。)。
但,重金属在人体内是不是不好排出,可以长期累积呢?新闻里说患儿在医院做排铅治疗,也就是说:需要额外干预才能快速排出。那么,是否可推出:长期食用的话,是有可能慢慢累积到一个很高的值的呢?
【 在 SankHeart 的大作中提到: 】
: deepseek的回答不靠谱
: 柠檬黄作为一种酸性合成着色剂,根据生产标准会区分为食用和工业用
: 工业用肯定要求低些,杂质多写,但杂质铅含量高到做出馒头后还能
: ...................
--
修改:whx83 FROM 120.246.29.*
FROM 120.246.29.*
90ppm是标准规定的“合格产品”的上限吧?1kg也就是100万毫克,这么多的里边标准规定不超过90mg?和1000mg一比,11倍?添加到食品里,再加个0,算100倍以上。。。好像是有点离谱,但在食品安全案件里,是不是已经超出了逻辑呢?反正,以前看一些食品安全的案件报道里,有害物质超出正常值几百倍甚至更高的也不是没有吧?
但这还有个前提:那是“合格产品”。具体到幼儿园采购的原料,它是不是合格产品?(那种用一个塑料密封袋装的,有保障吗?)到底含量是多少?严谨点,这个得测那个缴获的原料才能说明问题吧?
我这里边还有个疑问:如果往那玩意儿里玩命加铅,对产品效果有什么好处?比如,更鲜亮?保持更持久?(以前一些化妆品里好像也含铅?洗尽铅华嘛。)……如果有,也不能排除不良厂家生产出严重超标的不合格产品吧?尤其是工业用途的。有内行人解答一下疑惑吗?
家用的油漆也不是工业场景用的啊,本身就不可能有那么高含量的重金属。现在人们都对装修污染很敏感,从商业竞争考虑,也不可能搞那么高。
现在最有说服力的还是对幼儿园厨房里的那些东西做一个检测。
【 在 SankHeart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是人体的问题。。。
: 官方通告里说,检验了留存的食物样本,铅含量超过1000mg/kg
: 这哪里是馒头,把你家墙上的油漆铲下来拿去送检,都到不了这么高
--
修改:whx83 FROM 120.246.29.*
FROM 120.246.29.*
其实,现在大家的疑问集中在送检的成品里的数据太高,比原料的标准上限都高十几倍(如果是成品,推算回去原料超标可能是几百倍。)。听起来确实难以现象。但凭经验,以往的食品安全案子里,有害品的含量超标几百倍甚至更多的情况都有。不排除他们买的是超标产品。那么,用GB规定的合格产品的上限来质疑,可能不是太有说服力。
还是对厨房里收缴的染料进行检测更有说服力。
【 在 sizki 的大作中提到: 】
: 当你黄色还没分析清楚的时候,再看看视频里的官方缴获的作案工具红色、绿色、黑色、黄色、白色的染料并排的用袋子装着放在那里,按照你这个思路不能再分析了,五毒教搞的秘技估计也不过如此
:
--
修改:whx83 FROM 120.246.29.*
FROM 120.246.29.*
这不是俩人门对门撕逼吵架,想甩什么甩什么。涉及到刑事,警方证据固定后不是你说“给爷拿出来瞅瞅”就给你瞅的。。。万一拿出来被人为破坏了呢?灭失了呢?调包了呢?回头证据链又不全了,让检察院打回来呢?都是有流程的。
很多人不就是用这种时间差、流程差来找官方的毛病吗?你看,我要看这个,你不给看;我要看那个,你不给看。慢了都要说有猫腻。。。
【 在 sizki 的大作中提到: 】
: 所以目前官方公布的通告,不能自圆其说,现在信息化程度这么高,都侦破到网购购买的,获取购买记录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就像央视都在问的电商平台如何落实有毒物品购买管控(要是真有问题,把购买记录亮出来就是),为什么不亮出购买记录,因为按照现在公布的资料已经找不到合适的染料了
:
--
修改:whx83 FROM 120.246.29.*
FROM 120.246.29.*
对啊。这时候知道“世界是个草台班子”了?那我上边做出的当事人可能买错东西又怕浪费同时觉得一点点没影响的推测,是不是更可以用“草台班子”来背书?
为啥一说到官方吃刑侦这碗饭的,就用“草台班子”来揣测;一说到当事的厨师、园长这些对颜料缺乏研究的业余选手,就必须要求他们是把一切利益算得明明白白、对陌生东西无师自通、做事情永远不会出错的机器人呢?
【 在 sizki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要高估他们,世界是个草台班子,不说别的,就冲这么漏洞百出的公告,该地区出这些公告的从业人员素质堪忧,编故事都不会
:
--
修改:whx83 FROM 120.246.29.*
FROM 120.24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