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不明白学生背古文的意义
其实就是锻炼大脑
背古文还是背圆周率都一样
【 在 mmcdxx 的大作中提到: 】
: 语言只是表达信息的一种手段,感觉中国的学生挺惨的,背那么多古文。今天网上看到了一篇“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对于我这四十多岁的人来说,还有很多知识点,谢安是不是太傅,他侄子是不是叫胡儿,他哥是不是叫无奕,王家媳妇儿这些关系信息有毛用?这些就是所谓引经据典了吗?
: 这篇文章有价值的就是那三句诗,体现一下文字之美
: ...................
--
FROM 106.120.64.*
没有任何意义
都现代社会了
没必要盯着某本古书里的什么典故
背东西是必要的锻炼
但没有什么是必须要背的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关键是学文化
: 日本人都知道吴越同舟,知道三国典故
: 中国人不学说不过去吧
--
FROM 106.120.64.*
知道归知道
但说啥是必须背的
那基本上没有
【 在 xianrena 的大作中提到: 】
: 现代也有典故啊,比如我说西王南行瓜瓜夜哭,你肯定知道说啥,未来的人就要靠注释才知道
:
--
FROM 114.254.1.*
八股文那套东西早就证明不适应现代社会了
你还搁这给它招魂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是老师心善,既然自称熟读三国,当然要扣分
: 过去科举,写错一个字就不能中榜了
--
FROM 114.254.1.*
一样的
这些古代文学家的工作本质上就是屎上雕花
对社会进步没啥意义
他们的行为也对今天没啥指导意义
你真以为李白醉草吓蛮书是因为李白厉害呀
那是因为大唐军事实力在那里
对方只要有个台阶就会下去
李白只是给了个台阶
同样的话要是大清说给八国联军
结果就是挨一顿暴揍
所有的事情归根结底是要增强国力
对此有用的就是好的
对此没用的就是坏的
就这么简单
【 在 xianrena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能一概而论。典故也好文史常识也好都有深浅档次区分。
: 比如经常灌的不百度写出竹林七贤是谁,可能没什么必要。如果考不百度唐宋八大家是谁,写不出的我觉得就真很差劲了。
:
--
FROM 106.120.64.*
习惯就好
他的辩论方式主要就是三种
转移话题
偷换概念
用个案代替普遍情况
【 在 thecommon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话说的太含糊,有点故意混淆概念。
: 国外到底是怎么学习本国文化的,与中国有何不同?在教学中占多少比重?
: 我估计你根本没去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中小学如何学文学,就是想当然说的
--
FROM 114.254.1.*
气质是上来了
效率却下去了
古文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就是说什么东西不直接说
非要搞很多弯弯绕
一旦有了这个习惯
沟通效率直线下降
【 在 SunyataX 的大作中提到: 】
: 背古文多了,写现代文就会有韵味
: 男生也就罢了,女生的话,气质能提升起来
--
FROM 114.254.1.*
不是比喻的问题
而是古文的行文规范会把核心信息往后压
一篇文章的主要信息基本都会在中段甚至后段
想要找到核心信息要自己慢慢找
而现代文的核心信息基本都在开篇
然后再展开
这样的行文方式效率比古文高多了
课本里学过的古文名篇里面
过秦论的主旨在最后一句
孟子各篇开头都是大量废话
五人墓碑记就是一盘散沙,就算看译文,也不知道他说的是啥
最恶心的是李密的陈情表,主旨在最后一段的中间,得用在辣子鸡里找鸡丁的劲头才能找到
每次阅读这种文章
我就替雍正感到深深的无力感
如果当时的文风能把主旨写在第一句
雍正也不至于那么短命
【 在 SunyataX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是风格问题,只要骈对和比喻用得少,古文可以很简练。
:
--
FROM 106.120.64.*
这是从小到大的习惯
和哪个大学毕业关系不大
【 在 thecommon 的大作中提到: 】
: 他也是北大出来的,北大的学子怎么都成了这样
--
FROM 114.254.1.*
这俩是几年级课本里的东西
我咋没学过
【 在 SunyataX 的大作中提到: 】
: 开门见山的例子也有不少啊
: 比如神灭论,物不迁论
: 都是一开始就知道他在讨论什么了
: ...................
--
FROM 114.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