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现代汉语只有100来年历史
其实是你知识丰富见多识广吧,看多了肯定会自然的,我当年有个英汉双解字典,那时候看着毫无感觉是繁体字,用了好几年,后来我表弟借去,没几天还给我了,说这是啥字啊,看不懂,我这才注意到是繁体的……这说明即便受了高等教育,也存在个人经历差异,有所影响。还一个例子,我一个博士同学,还是外语是选日语参加高考的,一起去K歌,他说看不懂字幕,因为都是繁体的,我们唱了那么多年KTV,哪有发现字幕是繁体的?
【 在 jacobson1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是你看不懂吧,繁体字稍微看两本书就都能猜出来了,根本不用学
--
FROM 114.254.1.*
我早就提到了韵书,发音根本不是单看韵部,拿这个猜测价值有限,如果靠这个编造所谓古音那就是笑话了,不知道有什么可靠问题?根本就造不出来,某些字同一韵部,仅仅说明发音韵尾类似,具体怎么发音可以单凭韵部捏造么?这都是网络民科早20多年玩剩下的。
【 在 mjst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是都说了
: 广韵和中原音韵
: 你到底知道不知道韵书
: ...................
--
FROM 114.254.1.*
构拟是什么意思?人家又说这个是什么秦汉音,唐宋音么?白话本早已不符合做为骈文诗歌写作指导的韵部,这难道还用研究才知道?靠韵书根本不足以确定单字发音,这根本不是什么可靠问题,是基本逻辑问题。所谓秦汉音,唐宋音,这些捏造者自己都扯不到一起去,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夹杂私货的民科,这有什么争议么?
【 在 mjst 的大作中提到: 】
: 韵书只是个基础
: 罗常培有本 唐五代西北方音
: 高本汉 有一系列古音构拟研究
: ...................
--
FROM 114.254.1.*
用到你身上比较合适,因为无知才胡扯割裂早已有之的白话脉络。
【 在 mjst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切的傲慢都是因为不了解
: 但凡你稍微肯了解一下,都不会问这种问题
:
--
FROM 114.254.1.*
是啊,先秦口语也跟先秦书面语不是一回事,只能说古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零散记录的秦汉时代的白话和民谣都是证据。先秦口语存在的倒装,后置等语法现象,通过书面语固定一直留存,导致这样的语法现象,和中古近古的口语,白话语法怎样,并无直接关系。
【 在 azureocean 的大作中提到: 】
: 水木很多上天入地的野生国师就那样 不知道不了解也要装内行专家
: 现代汉语 和古代白话文 并非一回事 他们起码先把基本概念搞搞清楚
: 不光语音 语法也有变化
: ...................
--
FROM 222.131.246.*
前面说了,甲骨文是材质不同,比划走势,结构,都要适应龟甲兽骨上刻画需要,因此字形与其他材质用途的有差异,比如金文。其实,并不存在金文与否甲骨谁更古的问题。只是发掘的甲骨主要是商中晚期(当然,周原也有西周初期的)。后来甲骨占卜本身不再常见,而金文发现的更多,也被历代所知晓(甲骨文其实是清末又被发现的)。大篆直接关系更近的是金文。
文字探究所需的知识,远远不是熟识繁体字就够的,熟识繁体字本身也不难,您的这个问题其实根本不存在。
【 在 shuyinxia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感觉蛮有可能。
: 我看甲骨文的时候就在想,如果我们学的是繁体字,我们能辨认出的甲骨文字应该比现在多吧
:
--
FROM 222.131.246.*
甲骨文其实大概率就是当时的简化异体俗体字。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些字,简化字更像甲骨文
: 比如从 众,甲骨文就这么写的
: 至于繁体如何来的,不知道
--
FROM 222.131.246.*
有殷商时期的铭文的。
铭文产生的商代早期,只有个别传世青铜器上有铭文发现。商代中期,随着盘庚迁殷之后社会局面的稳定,青铜器铸造业和甲骨卜辞的书契迅速发展起来,青铜器铭文的铸造在以上两个有利的条件下逐渐兴盛起来。虽然这个时候的铸铭青铜器增多,但青铜器上所铸的铭文字数不多,一般为一字、两字,四、五字算得上是少见的。这种态势发展到殷末,字数还没有超过五十字,数十字的也仅有几例,所以这一时期被称为“简铭期”。
商代铜器铭文的内容也较简单,一般不含重要意义。铸铭的目的主要是标记器主的族氏,器物的名称、用途、使用的地点等,一般都铸在器物不显著的部位。如“戈”、“天”、“子渔”是标记铸器的氏族或铸器人;“父乙”、“母丙”是表明器为祭祀父乙或母丙而作;“寝小室盂”则是标识存放地点和使用场所。但更多的内容是表明礼器制作者的族氏以及被祭祖先在宗庙里的称号。例如:“(子)父乙”,“子”是作器者族氏,“父乙”是被察者(其父)的庙号。铭都铸在如爵、斝的錾阴,尊、觚的外底,鼎、 的内壁,簋、卣的腹底等隐蔽之处。
商代晚期,金文书体的特点是笔道刚劲有力,首尾出锋,波磔明显,被称为“波磔体”,而且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了较长的记事性铭文,在目前发现共十几篇。例如小臣俞犀尊,内底有27个字的铭文:“丁子(巳),王省夔,王易(赐)小臣俞夔贝,惟王来正(征)人方,惟王十祀又五,肜日。”这篇铭文讲的是商王在丁巳那天巡视夔地,在途中用夔地的贝赏赐小臣俞。“丁巳”大概是在商王(帝乙)十五年征伐人(夷)方举行肜祭的时候,所以这段内容讲的应该是帝乙(纣的父亲)十五年征伐夷方的史实的一部分,为研究商人和东夷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史料。
总的说来,商代青铜器铭文大体可以分为两种风格:一种是形体丰腴,笔势雄健,笔划的起止多显锋露芒,间用肥笔,其代表作品是司绩戊鼎铭和小臣俞尊铭,为以后的书法演变趋势奠定了基础;另一种则是运笔有力,形体虽瘦,但笔划多挺直劲美,不露或少露锋芒,肥笔甚少,与第一种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体显得遒美挺拔,代表作品有戍嗣子鼎铭。
您所说繁体字更接近甲骨文或者金文,其实并不能这么说,简化字形比相应繁体出现更早的例子比比皆是。至于能“认得”更多,则更没有依据,辨认确定甲骨文符号含义,需要的远不只是熟悉繁体字,对于专家来说,熟悉繁体字也并不难。普通人根本离识别位置字符差的很远,非要对甲骨文感兴趣,不如学习一下已经辨认的字符。
【 在 shuyinxia 的大作中提到: 】
: 金文甲骨文只是刻在不同的材质上器物而已,金文在时间上晚了点。甲骨文算文字在商代的样子,金文算周朝吧。那些专家们非要把甲骨文说成独立的文字系统我是理解不了。繁体字与这两者相似度比简体字要高多了。毕竟是一步步演化过来的。
: 你说的和我想表达的不是一回事,我是说对于已识别的甲骨文,以及青铜器上的铭文,如果我们学繁体字,那么能认得更多。
: 我只认得子孙永保。。。
: ...................
--
修改:bocaj FROM 222.131.246.*
FROM 222.13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