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为啥现在夫妻俩搞不定一个孩子
【 在 newtaizi 的大作中提到: 】
: 即使恢复高考后读大学的一代,80/90年代那会生孩子大都是夫妻自己照料,夫妻名校毕业工作了假期也不多,产假比现在还短,平时每周工作六天平也就周日休息,
上一代双职工养娃,比这一代轻松太多了。
都是企业办社会,大院子里托儿所,食堂,学校,医院应有尽有。
出生50天就可以放全托,不用担心被虐待被拐卖,生病院子里就有厂医
上班步行5分钟,吃饭去食堂打就行了,中午溜达回家还能睡一个小时
家务活分担,很少见男的不干家务,不干的话,组织上是要做思想工作的
没有补课一说,管孩子功课的都很少,经常有父母连孩子几年级在哪个班几岁都记不清楚
小孩早早就干家务,大 的带小的,只要家里有个小学生,扫地擦桌子洗碗基本都是孩子包了。
小孩脖子上挂钥匙,回家自己开门,晚上自己在家,吃饭自己去食堂,我天天踮着脚去食堂窗口给全家打饭。
就没有家长带着玩看着玩这回事,都是孩子们自己招呼小伙伴出去的,但是也没见多少拐卖和交通事故,一来汽车少,二来城乡不流动,就没那么多坏人。
等等
所以,我父母可以轻松管2-3个,而我,养一个就呕心沥血,每每看到“养儿方知父母恩”,我的理解都是反的
--
FROM 221.221.28.*
【 在 redapron 的大作中提到: 】
:
: 上一代双职工养娃,比这一代轻松太多了。
: 都是企业办社会,大院子里托儿所,食堂,学校,医院应有尽有。
: ...................
还有呢。
娃念书行就考大学,念书不行,回本单位接班或者内招,一个院子都是几代人互相传,基本不招外面的人。除了提干分房子需要焦虑,别的事,没人焦虑。孩子有口吃的就长大了,出息了光宗耀祖,不出息子承父业
如果给版上各位复制这种育儿条件,只怕个个都嫌弃生少了
--
FROM 221.221.28.*
【 在 lixianghui 的大作中提到: 】
: 所以当时是不是吃不饱饭,吃不上肉,凭票供应?
:
双职工家庭,不缺钱,吃得饱,只是没那么好,副食可以去市场买,但是主食是凭粮票的。我记得刚上初中,才70来斤的人,也要推着自行车去粮站运45斤一袋的回家,一路上叔叔阿姨不断求人帮忙,车子摇摇晃晃跟山一样沉,几公里路走得跟长征一样难以磨灭。现在一大堆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说那个时代养孩子多是父母能力大,其实真相是不心疼孩子
--
FROM 221.221.28.*
【 在 lixianghui 的大作中提到: 】
: 相比于现在的娃,咱们就是养废了的一代人吧?
:
你错了。
一代比一代强是很明显的,70后比60后强,60后比50后强,80后素质比70后更是跳涨。个体感受是有偏差的,看总体数据,受教育程度,体格体魄,成年后的成材率,爱大的比委屈大的,整体是更好的。
只是,70后和80初,作为转型期的一代,吃了两头的苦,小时候父母为大,被贱养,长大后需要以爱育儿精养,没有老可啃,还需要讲孝顺,自己老了的时候,下一代已经不认孝道了。
--
FROM 221.221.28.*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也不一定
: 去年高考不是考了一句 课本唐诗,王勃的送杜少府,这个诗幼儿园孩子都会吧,结果一堆人不会,至少我读书的时候,高考不会考课本的诗,如果送杜少府不会,我估计高中都上不了。我读书的时候,北京普高录取率,30%都不到
就业年龄很低。初中毕业,最优秀的学生不是上高中,而是考中专,15岁就被国家包养包分工作了。我姐当年成绩很好,常年前三,想读大学,但是我老爹认为女儿没必要读那么多书,直接找校长把志愿给改成师范,15岁就不需要父母养活了,毕业18不到,当老师了。那时候的师范,连零花钱都发的,每月有5块钱大概。
到了我,也被要求考中专,我找到班主任哭诉一场,老师很生气,约谈了我爸,这才有机会读了高中。或许有人说父母不易家穷什么的,并不是,我家不穷,观念如此而已。
所以论起父母恩,现在的父母,肯定是付出的更多。虽然现在不易,但是,我不认为应该简单复制以前。
--
FROM 221.221.28.*
现在想想,当年得亏计划生育,否则,体制内和铁饭碗没理由不生一打啊,肯念书就自己考大学,不肯念,内招进本单位,继续铁饭碗,养孩子只有好处没坏处
如果,以后恢复了社会抚养还有接班内招这些大招,体制内的会不会生得停不下来啊
--
FROM 221.221.28.*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啥厉害的
: 就是读读书呗
: 你说的金庸,我同学也有读的烂熟的,人家正经高考大省状元
认为读书厉害,其实是种错觉,社会如果选人不认分数,读书就没那么厉害了。
小时候院子里那些学渣,长大后接替父母进了单位,成年后看起来没任何问题,不会红楼梦和金庸,一点不耽误人家的发展,个个都有编制。估计现在都不再羡慕我了
--
FROM 221.221.28.*
【 在 teadusk 的大作中提到: 】
: 感觉你说的是我妈小时候的情况…我小时候早就不这样了,单位没托儿所,只能自己找私人开的家庭式托班,几个大妈看一群孩子,离家不近,条件也不好。我们小时候也得上课外班,我妈单位的孩子基本都学乐器。也不能回本单位接班,只有我姨她们年轻的时候才能顶父母的班。
我父母单位的80后,基本都还是接班进的,当然,名字叫做内招了,需要参加个系统内的内招考试,好象这个传统保持了很久。
--
FROM 221.221.28.*
【 在 lixianghui 的大作中提到: 】
: 当年有大下岗。还有好多国企破产。
:
有些行业,一直都没有怎么受到冲击,比如两桶油,电力,电信邮政,银行保险。。。
--
FROM 221.221.28.*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连教委指定的书都不读
: 叫推崇读书?
: 人家确实也没为难学生,哪怕看个电视剧也能得几分吧,不看没办法了
随着岁数越来越大,我对很多事越来越疑惑,比如,读教委指定的书,真的可以选拔人才吗,真是唯一的人才选拔手段吗?
马原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要互相匹配互相促进,所以小时候那些我鄙视的学渣们,现在在当地游刃有余,没耽误生产啊,所以也是人才啊。没考上大学的,银行的孩子进银行,法院的孩子进法院,医院的孩子进医院,若干年后,都通过形形色色的法子把学历补上去了,现在都是当地的中流砥柱啊,应该很普遍
至于说我们这些能考试的,考了这么多年,凡事都要找最佳答案,半生不敢行差踏错,真的有什么贡献,有什么必要吗?每年剩余的劳动力,都是毕业生
--
FROM 221.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