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骨传导耳机
山水的骨传导是真的,双十一大概是100元可以倒找几块钱,现在多少钱不知道。型号i1 i2 tg13都差不多。
我用了好几年了,差不多一两年换一次,一次买两幅。
--
FROM 171.213.150.*
我买了耳夹耳机,实际使用体验不如骨传导。
发声单元离耳道太远
耳夹式耳机只能“夹”在耳廓边缘,喇叭口距离耳道往往还有 1 cm 以上的空气间隙。声波在开放空间里先扩散再进耳道,等响度就比同功率的骨传导低 6–10 dB,低频最先被空气吸收,听上去“敲铁皮”
没有可靠的“封闭”或“定向”条件
入耳式靠硅胶套、头戴式靠耳罩,都能把声压集中送进耳道;骨传导则直接把振动怼到颅骨。耳夹式气传导两头不靠,既做不了封闭腔体,又受限于 3–4 mm 厚的微型动圈/动铁,声压级提不上去,只好牺牲低频增益来换失真指标,结果三频更薄
漏音与相消——开放式物理原罪
耳机背面声波会与正面形成短路径干涉,800 Hz 以下的能量在 1 cm 间隙里就能出现半波抵消,实测频响曲线 200–700 Hz 会塌下去 8–12 dB;骨传导因为走固体通道,基本不受这个“空气相消”影响,中低频反而能保住
单元口径与 EQ 空间被卡死
耳夹式为了夹稳,整机重量得压在 4 g 左右,喇叭直径普遍 ≤10 mm,振膜有效面积只有骨传导振子的 1/3,冲程也不敢做大,否则整机夹子力矩增加,戴 30 分钟就会夹得疼。小单元 + 小冲程导致低频下潜和动态同时吃亏,厂商只能把 1–3 kHz 提前抬 3–5 dB 来“造细节”,听感就更单薄
骨传导这两年在“固体音质”上反而先一步卷到头
主流骨传导已经用上双悬浮振子、PremiumPitch 2.0+、漏音反向抵消等技术,中高频可以做到 80 dB SPL 以内失真 <3 %,低频虽然还是缺 30 Hz 以下,但 100–200 Hz 段可以靠贴脸紧压补回 5–6 dB,听上去比耳夹式“更有肉” 。
最后再补充一条,骨传导不遮耳朵孔,想要挖耳朵的可以随意。气传导耳夹耳机的发声单元把耳洞挡住了,想挖耳朵你得先取下它来。
【 在 DraculaW 的大作中提到: 】
: 早都火过了 现在火的是耳夹耳机
--
FROM 171.213.169.*
额,这是我让Kimi K2写的,除了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我自己才懒得写那么长的贴。
【 在 fotobang 的大作中提到: 】
: 赞评测!
--
FROM 171.213.169.*
以前以网络搜索功能见长,现在从DeepSeek的论文学了不少东西,功能还可以,说话老气横秋的,据说被调教成倒疯不疯的样子。
【 在 fotobang 的大作中提到: 】
: Kimi K2是谁家的?没听说过啊,比Deepseek如何?
--
FROM 171.21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