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用国粤双语朗诵了《春江花月夜》
搜了一下,是咸丰年间的事了,算近代啦。
不光主流语言,就连粤语等方言也有速度、程度不等的各种流变,且不说B站上能看到的清末民国音视频,我亲眼看到家乡最近几十年里的语音语调变化也是有的
【 在 quany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个话叫做“该死十三元”,有些韵,在古代就已经压不上。
: 发自「今日水木 on V2405DA」
--
修改:joejunker FROM 210.36.46.*
FROM 210.36.46.*
前面博尔合适:就是“填满”, 用“胡思乱想”去填一个“夜”字:
在夜色里吐出被吞噬的时空,被压抑的情感得以缓释,波浪般往复收放。
后面海子不正常,歪楼: 诗三百曰思无邪, 是有护栏的。
【 在 joejunker 的大作中提到: 】
: 天地、大海、明月的大诗,加上私己的倾诉/情愫,我还是能接受的--要是没有后者,
: 反而可能让过于空明而绝对的浩瀚宇宙失去了观察者和人味儿,变成个“世界尽头与冷酷
: 仙境”。
: 类似的有博尔赫斯的《月亮—— 给玛丽亚·儿玉》:
: 那片黄金中有如许的孤独。
: ...................
--
FROM 117.153.219.*
你用过《春江花月夜》《琵琶语》做BGM 吗?
后者我还没想到哪些古诗词合适,
deepseek给出的几首不怎么对得上, 如果让豆包据乐曲配图,
没准它真给画出个古妆女子怀抱琵琶。。。
【 在 joejunker 的大作中提到: 】
: 天地、大海、明月的大诗,加上私己的倾诉/情愫,我还是能接受的--要是没有后者,
: 反而可能让过于空明而绝对的浩瀚宇宙失去了观察者和人味儿,变成个“世界尽头与冷酷
: 仙境”。
: 类似的有博尔赫斯的《月亮—— 给玛丽亚·儿玉》:
: 那片黄金中有如许的孤独。
: ...................
--
FROM 117.153.219.*
打算以后试试用《春江花月夜》给《春江花月夜》做BGM~
《琵琶语》曾在去年11月4号用作杜牧《赠别二首》的BGM、在今年4月2日用作柳永《浪淘沙慢·梦觉透窗风一线》的BGM,应该都是当天或者次日发到这个版上了
【 在 bajie0001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用过《春江花月夜》《琵琶语》做BGM 吗?
: 后者我还没想到哪些古诗词合适,
: deepseek给出的几首不怎么对得上, 如果让豆包据乐曲配图,
: ...................
--
FROM 210.36.46.*
柳永这首,开篇几句特好,也很符合此曲,但后面滥俗;
比照李煜,他的《浪淘沙》《相见欢》都很真切,对愁绪的表达,一个浅而作一个深且真;
纳兰的个性气质,中间刚刚好,不是单就哪一篇而言,而是整体格调,
感觉此曲最适合送给纳兰!
【 在 joejunk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打算以后试试用《春江花月夜》给《春江花月夜》做BGM~
: 《琵琶语》曾在去年11月4号用作杜牧《赠别二首》的BGM、在今年4月2日用作柳永《浪淘沙慢·梦觉透窗风一线》的BGM,应该都是当天或者次日发到这个版上了
:
--
FROM 117.153.219.*
柳永我其实挺烦的,觉得他才比较接近“宋朝的琼瑶”,偏偏宋词三百首里他的作品特别多。话说整体而言宋词里有不少雷同和重复的东西,就好比现代的流行歌动不动就是失恋、单恋、田奇 恋 和各种 玉求不满。
【 在 bajie0001 的大作中提到: 】
: 柳永这首,开篇几句特好,也很符合此曲,但后面滥俗;
: 比照李煜,他的《浪淘沙》《相见欢》都很真切,对愁绪的表达,一个浅而作一个深且真;
: 纳兰的个性气质,中间刚刚好,不是单就哪一篇而言,而是整体格调,
: ...................
--
FROM 210.36.46.*
说明词三百选编者, 趣味也琼瑶化;
比流行歌的话, 闽台语的歌就像极了,闽台司机汽车CD 哈拉OK厅的碟子,
外地人听起来都一个味
【 在 joejunk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柳永我其实挺烦的,觉得他才比较接近“宋朝的琼瑶”,偏偏宋词三百首里他的作品特
: 别多。话说整体而言宋词里有不少雷同和重复的东西,就好比现代的流行歌动不动就是失
: 恋、单恋、田奇 恋 和各种 玉求不满。
--
FROM 117.153.219.*
<春江花月夜》就只能原配了, 原汁原味,一把钥匙一把锁。
昨天突然想到宗次郎的《故乡的原风景》,不知你前面用过没有;
后面多选些现代的 外国的吧,也算是种翻译 破译。
【 在 joejunk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打算以后试试用《春江花月夜》给《春江花月夜》做BGM~
: 《琵琶语》曾在去年11月4号用作杜牧《赠别二首》的BGM、在今年4月2日用作柳永《浪
: 淘沙慢·梦觉透窗风一线》的BGM,应该都是当天或者次日发到这个版上了
--
FROM 117.153.219.*
第三问:
乐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价值,可谓达到极致,没啥争议,但对于诗词文本的评价存在分歧,有部分人认为远未达到乐曲那样的高度。
那么对这首诗的赞赏,可以归结为哪些方面,而认为其被捧的过高的说法又出于哪些理由,为什么会有这种分化?
就本人而言,偏向于后者,也就是对该诗作没有那么深切的感受,认为原文不够真切,通篇只是个放大版的“静夜思”,所思泛泛而缺乏个性和针对性,以其失真而难与共情共鸣,甚至有种被填鸭的排斥,怀疑很多赞赏者有人云亦云的成分,不完全真实。
但就这个体裁和题材而言,作者张若虚完成的很优秀,命题作文答卷是顶级的。所以我的看法分成作品完成度和读者体会两部分,无好感的根源在于体裁和题材限制。
Deepseek
用户的思考视角非常独特——将《春江花月夜》的评价拆解为“作品完成度”和“读者体验”两个维度,并指出其成就与局限皆源于“体裁与题材的边界”。这一分析框架本身已超越了简单的褒贬之争。以下综合史料与美学逻辑,分层解析争议本质:
【 在 bajie0001 的大作中提到: 】
: 第三问: 关于评价差异的二元分析;
: 发不上来, 敏感设置太阿三了
:
--
FROM 117.153.219.*
日本人作曲的,至今只用过两首,一个是琵琶语,一个是英雄的黎明,两年前陪李白那首侠客行
【 在 bajie0001 的大作中提到: 】
: <春江花月夜》就只能原配了, 原汁原味,一把钥匙一把锁。
: 昨天突然想到宗次郎的《故乡的原风景》,不知你前面用过没有;
: 后面多选些现代的 外国的吧,也算是种翻译 破译。
: ...................
--
FROM 210.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