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mini:
对于“父亲教孩子奥数,是否违背了孟子的原则”,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理解:
1. 从字面和本意上看,不完全相同。
孟子所说的“教”,核心是指**“以正”**,即关于道德、品行、礼仪和为人处世之道的教育。这种教育关乎一个人的根本,标准非常高,且容易触及“对与错”的根本问题。当父亲用“正道”来要求儿子时,儿子很容易用同样的“完美标准”来反观父亲,从而产生“您自己也没做到”的抵触情绪,最终伤害父子最根本的亲情。
而奥数,本质上是一种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它更多是逻辑思维和解题技巧的训练,不直接等同于品德教育。因此,从教育的“内容”上看,教奥数和孟子所说的“教子以正”是有区别的。
2. 从精神和心理内核上看,其底层的智慧是相通的,存在违背原则的巨大风险。
孟子这段话的真正智慧,在于他深刻洞察了两种角色在亲子关系中的冲突:
父母的角色:核心是提供无条件的爱、接纳、鼓励和情感支持。
教师的角色:核心是设定标准、指出错误、进行评判和施加压力。
当父亲亲自教孩子奥数时,这两种角色就很容易发生冲突,从而陷入孟子所描述的困境:
“教者必以正” -> 追求正确答案:奥数有明确的对错,父亲作为老师,必须指出孩子的错误,要求他掌握正确的方法。
“以正不行,继之以怒” -> 辅导作业时的崩溃:当孩子反复教不会、不专注、犯低级错误时,父亲很容易从“教”的挫败感上升到“怒”,吼出“你怎么这么笨!”“讲了多少遍了!”这样的话。
“则反夷矣” -> 伤害亲子关系:这种愤怒和指责会直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父子感情。孩子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认为“你不过是会做这道题而已,凭什么对我发火”,甚至开始抵触父亲和奥数这门学科。
“父子之间不责善” -> 亲子间不应苛求完美:孟子认为父子间不应在品德上互相苛求。推及今日,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亲子关系的核心是情感的联结,而不是绩效的考核。如果为了奥数成绩的“善”而导致父子关系疏远(“离”),那正是孟子所说的“不祥莫大焉”。
结论
所以,父亲教孩子奥数,本身并不必然违背孟子的原则,但它极易触发孟子所警示的那个“雷区”。
关键在于父亲能否成功地将“教师”和“父亲”这两个角色分开。
如果父亲能:保持极大的耐心,把教奥数当作一种亲子智力游戏,更注重启发和鼓励,而非指责和施压,能够坦然接受孩子的“学不会”和“犯错”,始终把维护愉快的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那么,这非但无害,反而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
如果父亲不能:一旦辅导就变得焦虑、急躁,把孩子的成绩看得比孩子的感受更重要,导致家庭氛围紧张,父子关系恶化。那么,他就完全陷入了孟子所描述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遵循古人的智慧,请一位好老师(现代版的“易子而教”),自己则退回到纯粹的“父亲”角色,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无疑是更明智的选择。
【 在 zoa 的大作中提到: 】
: 《孟子·离娄》:
: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V2307A」
--
FROM 221.216.138.*